-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1
PAGE1
主题12人类生存和发展之路在哪里?
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
运用资料,认识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臭氧层减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对人类发展的危害,理解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重点难点分析:
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
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例如,煤炭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的酸雨、酸雾,使草木枯萎、土壤及水体酸化、建筑物被腐蚀。
3.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并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全球气候变暖又加速了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并导致沿海低地遭海水侵扰,以及持续高温、干旱、飓风、特大暴雨与暴雪等灾害事件增加。
4.科学研究表明,氯氟烃等人造化学物质使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地区(如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4.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在创造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肉眼所见的烟雾弥漫、河水变浊等宏观危害向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传递、毒化作用导致基因突变等微观危害发展,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视频“北极冰川融化”,引发问题:这对人类会造成哪些影响?
追加材料:“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挑战。”
问题引领:
1.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
2.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指向本节主题的三个方面,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臭氧层减薄和臭氧洞。
一、环境污染
呈现图表“我国矿产已探明储量可开采年限”,突出紧迫感的同时,从时间角度引发“枯竭”的趋势。
表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因为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再生量也十分有限,从而上述结论合理存在。
引导学生阅读补充的知识窗,领悟得到: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枯竭”的趋势还在加速。
承转: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问题:
二、环境污染
呈现德国“酸雨导致著名雕塑腐蚀”场景,引发“酸雨”从哪里而来?都有哪些危害?
将学生分组,结合知识窗,按任务深入探究:
1.案例分析:大气污染
2.案例分析:工业废水
3.案例分析:“伦敦烟雾事件”。
4.案例分析:“白色污染”。
5.案例分析:“垃圾围城”
承转:人类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了地球的表层,甚至破坏了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引起了臭氧层破坏。
三、臭氧层减薄和臭氧洞
探测和研究发现,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呈下降的趋势,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在南极上空,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臭氧空洞”。
动画说明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结合相关数据和火地岛附近的案例说明其对于人类健康的破坏。
四、课时总结
五、当堂训练和课外巩固练习布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