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孕育拔尖创新人才,抓住6个关键点.docx

中小学孕育拔尖创新人才,抓住6个关键点.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学孕育拔尖创新人才,抓住6个关键点

拔尖创新人才可遇不可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命题所蕴含的深层警示就在于,我们需要审时度势,求得国家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适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围绕该命题的讨论绝非高校的专利,中小学也同样需要作出深度的思考与回答。

在这里,笔者聚焦牵涉改革大计的若干关键概念,分6个部分展开讨论,旨在起到“问诊小问题、透视大世界”的作用。

01好奇心:学习的原动力

卓越的学校教育不是“知识追逐儿童”,而是“儿童追求知识”。唤起儿童的好奇心,教会学习者如何发挥他们内心潜藏着的“学习动机”,是优质教学设计的金科玉律。

儿童天生就拥有好奇心,好奇心能给学习者带来知识的原动力。

其一,好奇心激活并维系人的“内在动机”,引发深度学习。当学生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教与学绝不是一件苦差事。当教与学借助激励和报酬的外在动机,往往是脆弱的、短暂的;而好奇心激发的内在动机,却会构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景象。可以说,好奇心迸发的儿童会迈着越来越扎实的步伐,走在探究与洞察的大道上。

其二,好奇心释放多巴胺,不仅让其喜欢,还能提升其观察力与记忆力。学生一旦受好奇心刺激,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信息记忆得更多。

其三,好奇心旺盛的学生能发挥高阶认知能力,能更好地展开优质学习。追求新鲜的信息与经验的学生能持续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他们的理解力更优异,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好奇心是在特定的场所与空间里培育的。我们需要从千篇一律的刻板设计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出独特的教室空间——满载信息、其乐融融、提供冲击、赋予能量,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发起一次又一次挑战。

02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教育的价值在于使每个学习者赋有人类心智的内涵,亦即“心智”的5个层级——数据、信息、知识、理解、智慧。而现在的一些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碎片化“知识”的传递,学生几乎谈不上什么“理解”,至于“智慧”更是望尘莫及。这就是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根本缘由。

核心素养是涵盖了技能、态度乃至人格特质在内的学习者的整体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单纯的“知识”视角转向“素养”视角,亦即需要新的教学设计的框架——使学习者活跃地参与课堂内外协同的、创造性的、以项目学习为主导框架的教学设计。

项目学习从根本上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借助与伙伴的协同活动,不仅可以习得深度的知识,还可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项目学习设计的关键在于设定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整个设计需考虑以下7个要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性的探究、经历真实性学习、倾听学生的声音、反思、讨论与矫正、分享成果。一言以蔽之,“从做中学”是项目学习的一切。

培育核心素养并不是轻视知识,反过来说,要养成能力和素养就得追究知识的“质”,唯有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谈得上深度的理解与核心素养培养。把能力、素养与知识内容链接起来,进行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逆向设计”,即在教学设计之际,首先考虑目标,其次探讨教学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借助目标与评价的一体化,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通过“逆向设计”,将能力、素养与学科知识内容相链接,并设定有意义的境脉,这样,从“知识”到“理解”再到“知识的运用”便成为可能。

03提问,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

提问是一种深度思考事物、发现其本质与意义的复杂行为,与学生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抱着怎样的意图提问?如何选择提问的时机?是否激励学生积极地提问,而不是局限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牵涉到教师的提问方式,也影响学生的回答。

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容易造成学生“不是为理解而听,而是为应答而听”。要打破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运用背景与先行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锻炼明确地传递见解的语言能力,并采取激励学生的话语,提出明确的赞同、异议与追问,形成对话。

教师的义务是放手课堂的主导权,把自主思考的指挥棒交还给学生。单纯地囿于教学内容的提问并不充分,围绕“元认知”的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考自身的思考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采用适当类型的提问,教会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开动了脑筋,便容易把学科内容同自身的思维过程链接起来。

许多教师以为,学生回答对了,他们就理解了教学的内容,这是一种错觉。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非常简单,那就是不再一味地满足于“正解”,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而作出回答,并让学生思考“我是怎样作出这种回答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能够对自身的思考进行反思、活用掌握的知识。

当然,全是由教师提问的课堂是很难有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教师作出提问,而是让学生学会提问。要创造学习的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