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doc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

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

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

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

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我科于XXXX年10月~XXXX年11月收集了25例我院及兄弟单位就诊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有完整普通CT及螺旋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gastricstromtumors,GST),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的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旨在探讨CT检查对该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1临床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CT检查资料。

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8例,以腹部疼痛和包块就诊者5例,以黑便、呕血伴发热就诊者2例。

2检查方法采用SOMATOM-EMDEiNDUO螺旋CT机,东芝300EZ-CT均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患者禁食6h以上,扫描前15~20min肌注654-220mg,而后口服温开水800~1000ml充盈胃。

常规取仰卧位,扫描区域自膈顶至髂棘水平。

先行平扫而后增强,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300mg/ml)100ml,注射流量3ml/s,扫描参数120kV,230mA。

双期增强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5~30s动脉期,50~70s门静脉期进行扫描,层厚和间隔10mm,螺距1,较小病灶取5mm层厚和间隔。

3结果3.1GST的分布、性质、大小形态及生长方式25例GST中发生胃底8例,胃体12例,胃窦3例,贲门2例。

2例良性,18例恶性,其中5例GST合并有肝转移,2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或)少许腹水,肿块大小不一,良性GST最小约1cm1cm,最大1cm3cm,恶性GST小者约1.5cm3cm,大者达16cm18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向腔内突出6例,向腔外突出6例,向腔内、向腔外突出的5例。

良性中1例有中心坏死,18例有17例中心坏死。

3.2GST的各类CT表现平扫呈均匀等密度8例,其中6例直径小5cm,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晰,肿块内密度不均匀拌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者10例,其直径多大于5cm;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7例;呈混杂密度者1例。

1例肿块边缘见小点状钙化。

增强扫描肿块均匀强化8例,其中良性5例,恶性3例,平均大小4.3cm不均匀斑片状强化10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8例,平均大小5.1cm肿块边缘不规则强化,中心为大片低密度者7例,均为恶性,平均大小13.5cm。

22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

7例良性肿瘤均显示边缘清晰,18例恶性中10例边界清晰,8例模糊。

肿块

文档评论(0)

132****1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