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pdfVIP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

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

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

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体现了作者谪居

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

地点和醉酒的水准。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

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

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

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

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

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个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

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

“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

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

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

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

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

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

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

魂解脱的心情。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

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

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

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

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

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

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但仅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

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因为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

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

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

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

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

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馀生”,实际仅仅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典故

1、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

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

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

《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

《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

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

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2、建筑苏堤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