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现当代文学解读.pptxVIP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张爱玲

一、张爱玲生平介绍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伦是进士,曾任督察院左副部御史。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父亲张廷重,带着没落贵族的遗少气息。母亲黄素琼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新女性。这种大家族的生活,特别是中西文化的混合杂糅,那种没落、破碎的家庭氛围,对张爱玲的身心发展和作品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24年,母亲到英国留学,父亲吸食鸦片,有姨太太。左一张爱玲父亲,右一张爱玲母亲

1927年,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第一次看红楼梦,并开始写作练习。1930年,改名张爱玲。双亲离婚。母亲出国。1931年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同年开始阅读《海上花列传》,从此迷上这本书。1937年,母亲与恋人回国。夏季从女校毕业。与继母(明国前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1934年嫁入张父)发生冲突。自秋季开始,被父亲软禁在家。

1938年,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193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但因欧战未能前行,转进香港大学。文学专业。结识挚友炎樱。1940年,《我的天才梦》,《西风》创刊三周年纪念征文第13名。(看错限制字数)“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大学授课停止。回到上海投入文学创作。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发行。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

1944年12月,散文集《流言》刊行。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并赠予三十万元。1950年,出席第一次上海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3月,《十八春》在《亦报》连载,笔名梁京。

1952年移居香港1954年,创作《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离港赴美。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并结婚。时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1961年,为小说取材,到访台湾,与白先勇等《现代文学》的同仁相见。1963年,开始与夏志清通信。1967年,英译《海上花列传》。同年,赖雅离世。

1973年,张爱玲开始研究《红楼梦》,后来完成《红楼梦魇》一书。1995年,9月8日,被发现逝世于洛杉矶的自家公寓中,享年七十五岁。

二、张爱玲小说作品1943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琉璃瓦》1944年:《连环套》、《年青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等》、《桂花蒸阿小悲秋》

1945年:《留情》、《创世纪》1947年:《华丽缘》、《多少恨》1950年:《十八春》(长篇)1951年:《小艾》(中篇)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长篇、中文版)1958年:《五四遗事》1966年:《怨女》(长篇、中文版)

三、为什么张爱玲会“火”?1、40年代的“张爱玲热”①、张自身的文学功底②、身处“沦陷区”的上海:“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柯灵:《遥寄张爱玲》)

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真空状态,原来活跃的老一辈新文学作家或者离开北京、上海去了内地,或者沉默不语韬光养晦,新作家因此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张爱玲无疑又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文坛主流力量的不在场,使得年轻气盛的张爱玲可以在那时的上海滩上尽兴地舞蹈。她的既富于传统风味又精于现代技法的大量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俘获了大量市民阶层群,又俘获了大量知识分子读者群

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蝴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竟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在新文学之上,这样的情形即使不是仅见,也肯定是少见。——余彬《张爱玲传》

2、90年代的“张爱玲热”①、20世纪80年代初,张爱玲浮出历史地表,但不是重新“走红”,而只是静悄悄地受到“专业阅读”的关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②、80年代中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加强,人们用更开放更有个性的眼光去读张评张。而张爱玲的“另类”特色也更加刺激研

文档评论(0)

136****18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