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ppt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春秋战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权力下移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1、列国纷争公元前770—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春秋列国有一百七十多个,战国初期有列国二十多个,后来剩下七个较强的国家。争霸兼并局部统一公元前256年,秦国吞并周王室。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华夏认同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读图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民族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自称“华夏”戎夷蛮狄融入华夏族频繁往来密切联系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族的观念得到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战国青铜牛尊战国铁犁都江堰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牛耕水利灌溉工程手工业的发展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商业的发展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木、石、骨、蚌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公田抛废、私田开辟井田制瓦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瓦解生产关系变革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贵族政治逐渐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政权,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政治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税赋收入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变法措施深入人心,但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对人民剥削与压迫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评价

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宗族已无力庇护士,无法为士提供“地”和“禄”,从根本上改变了士的社会地位。士在失去生活保障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枷锁,不再依附宗族,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社会大动荡也改变了贵族子弟的命运,尤其是春秋末年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后,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这一批人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总结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阶级:士阶层崛起文化:私学兴起

三、百家争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