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平实深入浅出——评汤可敬先生《说文解字今释》.pdfVIP

注解平实深入浅出——评汤可敬先生《说文解字今释》.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注解平实深入浅出——评汤可敬先生《说文解字今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经宗郑玄,字祖许慎”,许慎的《说文

解字》无疑是传统字学的正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

代,识字是读经的必由之路,通经是识字的最终目标,所以研习和阅

读《说文》,必须明确《说文》首先是经学著作,其次才是字理之书。

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学,是近百年才兴起的新学问,文字学的兴起和发

展,得益于近百年里不断涌现出来的甲骨、铜铭以及简帛等材料,这

些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能从字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认识《说文》。

研究者根据新出材料,做出了很多与《说文》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

成果中,尽管很多是对许慎说法的否定,但并不足以削减《说文》的

价值,因为《说文》不是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古书,并不负责承担文

字学意义上的阐释错误;并且,《说文》中有些解析哪怕是错误的,

但在文化史上却造成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不能因《说

文》的错误而割裂或遗弃。目前市面上好多与《说文》相关的著作并

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点,以至于要么专门从文字学角度出发批判《说文》

“误说”;要么囿于《说文》成说,否定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

汤可敬先生撰写的《说文解字今释》是基于对《说文》性质正确

认识,又善于吸收文字学成果的典范之作。该书以“译”、“注”、

“证”三重形式发覆《说文》旧义,体例较为合理。其中“译文”、

“注释”部分充分尊重《说文》原义,译用直译,注遵旧注,不妄作

生发,对读者理解《说文》帮助较大。《说文》原文文辞古奥、凝练,

不要说一般读者,即便是有一定古书功力的人读起来也略觉吃力,汤

先生的“译”、“注”部分冥讨穷搜,将历代《说文》学成果酌加取

舍,援在注中,解释《说文》词句又旁征博引,涵盖四部。如《说

文·一部》“一”下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许慎对“一”的解说并非文字学意义上的说字形、

讲音韵、释字义,而是解说该字文化学或者说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在

解读此字时我们不能用文字学上的证据来讥讽或非议许慎,只能循其

本义注解。汤先生的译、注显然较为客观公正,如注“惟”为“句首

发语词”;注“太始”为“万物形成之始”,引《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道立于一”和“化成万物”;引

《广雅》训“造”为“始”。简洁明了,干脆利落,既不破坏许说原

义,又使得这段带有哲学性质的不太好理解的说解变得浅显易懂。

《说文》重点不在于“解字”,而是在于说解文字中所包含的文

化意义,与其说是“解字”,不如说是“说字理”。如《说文·王部》

“王”下云:“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

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这一解说最能体现出《说文》的经学性质。译、

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许慎所想如实的反映出来,把许慎的说法找到

出处。如“天下所归往”句以“往”训“王”,是声训,依据的是

《穀梁传·庄三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的说法。董仲舒的说法依

据《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至于孔子的说法今已亡逸,不知所本。

汤先生除了“天下所归往”一句未注出处,其他都作了很好的交代,

《王道通三篇》相关句子也择出附在注中,十分方便读者利用。对于

孔子说法,指出“未详所出”,客观公正。参证部分则引用甲骨文和

金文,指出“王”象斧钺之形,并云:“斧钺乃征战杀戮之具,用以

象征权力。”所论至确。

有些说解,如果不做注,可能会引起一般读者对许慎说法的误解。

如《说文·爪部》“为”下云:“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

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许慎释“为”为“母

猴”,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肯定是错误的,汤先生“参证”里引甲骨、

金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但如果对典籍不熟悉的人可能会对“母猴”造

成误解,以为是雌猴。汤先生引徐灏《段注笺》说得很明白:“母猴

犹言猕猴。”避免了一般读者的误解。其实宋罗愿的《尔雅翼·释兽三》

也说过:“又沐猴、母猴之称,母非牝也,沐音之转也。”章太炎

《新方言·释动物》也说过:“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

猴,皆一音之转。”“沐”、“母”、“猕”可能并非表义的词素,

宋邵博《闻见后录》又称猴为“马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又作

“马流”,都可能是“夒”、“猱”的缓读。所以《说文》“母猴”

的材料对于文字学虽然没什么价值,但对“猴”、“夒”、“猕猴”

之间音的关系探究却是有帮助的。许慎说法虽然在文字学上没有什么

价值,但错误的背后可能也有文化的依据。研

文档评论(0)

187****2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