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课件 第十四章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pptx

《产业经济学》 课件 第十四章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pptx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

PARTPARTPART010203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第二节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产业链第三节全球产业格局的发展与重构目录

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本章我们将介绍全球化视角下产业结构,包括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产业链发展等。我们将重点介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概念框架以及发展趋势,并讨论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现状、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挑战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构。

20世纪30年代,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度收敛和集中的特征。福特公司当时位于底特律的福特红河工厂几乎完全控制了企业生产和制造的原料及其他部件的来源和运输,并经过数百种工序将各种投入品最终转换为汽车。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点评说:福特工厂“一端吃进焦炭和矿石,在另一端突出客座轿车”。然而这种生产方式在20世纪后半叶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加拿大—美国汽车同盟在60年代中期签署实施,以及80年代早期“世界汽车战略”的实施,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重要汽车厂商开始了大规模国际化生产。如今,福特汽车在全球有3000多个供应商,在海外24个国家设有制造、组装、销售的公司,与9个国家的汽车公司建立了业务,在180多个国家建立了直接销售网络。这个故事揭示了近几十年来汽车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变动:从产品生产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转变为产品内的生产工序和环节被拆散,并分布到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那么,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如何发生的?在这种新的组织方式中,由谁来组织、控制和协调分散在全球的生产过程,以及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厂商如何分配它们的利润?中国企业如何利用这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来提升自身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

1.1国际产业分工经济全球化是随着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随着普遍联系的加强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全球化大致看作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在内的全球化,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生,被认为是由于两大因素的推动:一是信息技术的变革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大大降低了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是由于受到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的自由化浪潮,降低了商品、资金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在各国和地区之间流动的障碍,从而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在旧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产品生产被局限在单一国家内部,因此全球产业的分工格局就是国家与国家选择自身优势产业并自发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例如加勒比海的国家由于地处热带,盛产香蕉因而出口香蕉,而美国作为工业国则出口汽车,中国则出口茶叶与瓷器,全球范围内各国的优势产业是什么,就出口什么,从而形成旧全球化的产业格局。因为产业内的组织生产主要由单一所在国内部开展,所以在旧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以最终产品为主。一般认为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二轮,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而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至今。在上一轮全球化的过程中,旧经济全球化的其特征是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是在某一产业或者产品为整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基于比较优势组织生产而开展并形成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主要是国家根据自身禀赋优势进行产业间的分工。

对于上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研究是以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该理论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各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更进一步,从国际贸易产品背后的要素禀赋出发,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