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原卷版).docxVIP

专题22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原卷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2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考点链接

考点1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基本成分)和生长因子等。

(1)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2)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eq\o\al(-,3)、NHeq\o\al(+,4)等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有机氮源。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3)水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但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能力有限,如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培养某些微生物时可以不用添加生长因子。

另外,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一般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P10)

2.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2)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考点2培养基的配制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消毒

(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2)消毒方法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消毒(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紫外线消毒。

3.灭菌

(1)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比较消毒和灭菌

比较项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考点3微生物的纯培养

1.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

2.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之后经培养得到的单菌落一般是由单个微生物繁殖形成的纯培养物。

3.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菌落。

4.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5.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6.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减少使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7.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不能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8.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9.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10.在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65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