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页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首古诗词和四篇文言文。所选的五首古诗词,或表达诗人远大的志向,或倾诉慷慨悲壮的情怀,或抒发离乡去国的痛苦;四篇文言文则记述了四位志士仁人——周公谦德为重,诸葛亮忠心耿耿,杨震束身自爱,第五伦一心奉公。这些诗文读来脍炙人口,感人至深。而诗文中展现的人物的品行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足以为后世景仰。
《诗词五首》中包括《行路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咏煤炭》《相见欢》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诗词:
本单元的《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三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本诗通过感情的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咏煤炭》是明代大臣于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全诗八句,句句比喻,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情感深沉,意蕴浑然。
《相见欢》为南唐后主李煜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抒发了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纯以白描见长,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此词通过对词人早年征战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集释》,题目是编者所加。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告诫儿子“子无以鲁国骄士”——要重视人才。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语言生动,脍炙人口;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是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古文二则》包括《四知》和《私心》这两篇古文。这两篇古文皆选自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且题目为编者所加:
《四知》通过讲述杨震拒金、拒为子孙开产业的故事,赞扬他清正廉洁、无私坦荡的品质。本文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语言个性化,人物形象鲜明。
《私心》通过讲述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的故事,赞扬他的高尚节操。本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事例典型。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毕业寄语”。“寄语”是指转告话语,或寄托希望的话语。“毕业寄语”就是指在毕业之际师生朋友之间互赠留言的一种方式。这次口语交际以“毕业寄语”为主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但由于毕业寄语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交际时,应尽量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
本单元的“写作”的主题是“告别母校”。围绕“临近毕业,告别母校”这个特定时间和范围来写,让学生通过对难忘的校园景物、学习时光以及老师、同学的回忆,诉说自己的成长、收获,提出对母校的希望和建议,表现出自己的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的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能翻译课文。
2.理解诗词和文言文,力求准确理解其原文,掌握主要观点,把握中心,体会其中的道理。
3.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感悟、赏析名句,增加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和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主翻译诗词和文言文,理清文言文的层次结构,把握大意。并结合句子,从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形成正确、健康、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