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VIP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档标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概述正文本教程通过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复习课中,我们将重点复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掌握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1清朝前期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2全面了解清朝前期的历史背景3理解清朝初期的主要人物与事迹4分析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注仅提供大纲结构和学习重点,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中使用的“盛世”一词,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B.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

C.康乾盛世的实至名归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2.“密折”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利镇压

3.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

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 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

4.《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

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5.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

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6.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7.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 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8.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表中能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西北军务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君主专制 D.设于雍正年间

9.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A.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

C.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0.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1.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臀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12.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B.降低决策效率,形成拖沓的工作作风

C.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D.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13.史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