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doc

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肺通气或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而无法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引起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该疾病患者病情严重且以老年患者为主,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重症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等,目前在临床上对于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疗尚未形成“金标准”,多以机械通气来改善患者肺功能,但在长期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同时患者长期卧床治疗还会引发肌肉萎缩、压疮、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2]。呼吸机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措施,常被用于重症呼吸衰竭的辅助治疗中,本文通过对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对于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OI)及肺功能指标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8.39±3.28)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8.48±2.19)年;呼吸衰竭类型:Ⅰ型18例,Ⅱ型20例;原发病:肺炎11例,哮喘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7.38±3.26)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8.31±2.17)年;呼吸衰竭类型:Ⅰ型20例,Ⅱ型18例;原发病:肺炎12例,哮喘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3]中对呼吸衰竭的判定标准;②患者对本次观察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本次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②伴有恶性肿瘤,预计生存周期不足3个月的患者;③伴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3方法对照组采取德国万曼无创呼吸机(VENTImotion2)进行辅助治疗。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根据患者的实际面貌体征及病情选取不同的规格的口鼻面罩,以保障患者面罩气密性。连接监护仪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呼吸机模式调节并固定为S/T模式,呼吸机参数设置为氧流量2~8L/min,吸气压力8~10cmH2O(1cmH2O=0.098kPa),呼气压力2~5cmH2O,呼吸频率(RR)12~15次/min,观察患者反应结合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吸气正压,1次/h,最终达到10~25cmH2O。呼吸机的氧饱和度控制在90%以上,治疗频率为3h/次,2次/d,3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减少无创通气治疗时间,最终实现脱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进行治疗,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给予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1次/d,而后进行肌肉按摩,引导患者展开肢体被动活动,3次/d,30min/次。针对患者病情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体位管理,以半卧位或仰卧位展开无创通气,体位调节频率为6h/次,视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后期可延长至12h/次。肺康复锻炼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缺氧等异常状况时即刻停止。(2)第二阶段:指导患者展开呼吸锻炼,分为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类,早晚各1次,10min/次。同样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排痰。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指导患者进行四肢抬高锻炼,依照从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展开,锻炼过程中动作保持匀速。其次使用拉伸无力气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提升肌肉耐力,3次/d,锻炼时间视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为准,锻炼时间不可30s。每日定期对患者床头进行抬高,抬高范围在70°~78°,每次抬高时间需持续1h。(3)第三阶段:对呼吸机模式进行调整,转换为压力支持模式,视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间歇性脱机,初始阶段脱机时间为2h/d,后期逐渐延长脱机时间。每天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排痰,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在呼吸机脱机期间加强患者肺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吹气球等提高肺功能,锻炼时间需20min,2次/d,在后期可逐渐延长锻炼时间。观察患者病情康复情况,指导进行带机下床锻炼,初期围绕床边进行站立、坐姿以及踱步等锻炼,后期可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和锻炼强度。

1.4观察指标(1)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测量OI,OI越高表明患者的呼吸功能越佳;(2)采用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