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docx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

?

?

魏臻

摘?要:国家发展教育先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提出对我国师范生人才培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师范生的培养方向。但就现有的培养模式来看,其中仍存在较大的培养风险。尤其对教育学专业学生而言,培养模式中课程定位、课程体系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依旧面临诸多问题,不利于构建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本文将探讨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重新明确课程定位、建立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与考核评价机制等对策建议,逐步完善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认证;教育学专业;培养模式

:G650??:A??:1673-7164(2020)43-0074-04

自21世纪以来,师范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升级,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培养要求。2018年6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对教师的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其中的标准随着社会需要在不断改进[1]。但当前师范生培养模式较难满足导向的需要,如何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最优化运用在线学习资源、提升教育水准,是当前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组建新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

一、理念界定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界定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由国家所认定的专业认证机构,针对各级别高等教育机构所开设的针对性评价活动,其工作核心内容在于确认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对应行业的普遍性质量要求,此外还对于学生的素质进行等级审核。在整体的认证过程中,秉承着通过评价来促进改革、促进优化的思路,倾向于条件细化和内涵建设。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设计了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最终的目标是推动师范性与专业性的有机融合,从而培育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教育人才。

(二)教育学专业的理念界定

对教育学专业的理念界定,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英美等国家的师范类院校基本很少开设教育学专业,主要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培养教师时更加注重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教育学专业凸显出专业、综合的特点。我国的教育学专业是我国教育职前培养和教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2]。通过开设教育学、中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等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力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和科研人员。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培养模式面临的风险审视

(一)粗放式培养模式难以符合专业认证需要

教育学专业开设之初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学学科的专业人员,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略显单薄。国内大部分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未曾与学校实际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悖,在此背景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片面,也会进而影响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这就造成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缺失,不利于整体培养模式的形成[3]。從《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专业认证结果使用”的一系列等级的安排来看,通过第三级专业认证是最优结果,而如果通过率较低,将会影响招生数量。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教育学专业所实行的粗放式培养模式难以符合专业认证的需要,亟须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落后

1.课程体系设计落后。部分学校的课程设计体系倾向于使用凯洛夫教育学的课程板块。这使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往往是陈旧的理论,而缺乏应对教育学问题的实践处理能力。目前的课程设计体系既没有展现师范类专业的本质,也没有重视对接新时代内容,课程体系设计较为落后。比如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努力将各种涵盖的领域问题细化,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所开设的教育课程却没有随同细化,存在滞后性。同时师范类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对于法律知识储存量较少。比如山东烟台某高校2017级—2018级学前教育学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中,仅设有幼儿保健和幼儿心理课程,却没有针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开设课程。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学生也就无法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2.教学实践环节难以满足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于实践环节也衍生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在实践时长上,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认为各大师范类学校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年级,每学期都应该至少有一周时间进行教育见习[2]。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出于成本考虑,倾向于把实习统一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让学生获得经验,但是却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部分教育实习内容安排较差,教育实习内容应该包括听课、备课、跟班辅导、主题班会等,同时也应该包括听评课、教育见

文档评论(0)

135****71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