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开发心得体会.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本课程开发心得体会

【篇一:班本课程】

《桥文化》班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桥文化》

授课教师:杨琰

授课班级:一年级四班

一、指导思想:

我校地处兰州市的中心区域,距中山桥仅几米之遥。凸显出了学校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学校大部分的师生世代生活在中山桥的周围,从小耳濡目染,对桥梁有着特殊的情怀,对中山桥所承载的兰州历史文化底蕴,对桥所形成的文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兰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特别是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得山独厚,得水独秀,造就了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桥文化又是大众文化,以它为载体的文化是可视、可闻、可使用的文化,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以我确立实施“桥文化”课程,引领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中山桥”入手,了解桥的来历、建筑结构、历史风貌等,相信学生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再延伸至对兰州古桥所蕴含的建筑风格、人情风貌、交通作用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逐渐引领师

生进入了桥文化的领域,拓展到对中国桥梁、世界名桥的探究,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涉及到桥梁的各个方面。我们认真梳理,挑选出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去探究解决。学生调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通过一个阶段探究,学生们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了属于桥梁的许多文化内涵。

二、实施目标:

1、引领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中山”入手,了解桥的来历、建筑结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人情风貌、交通作用等方面,逐渐引领师生进入了桥文化的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桥梁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2、拓展到对中国桥梁、世界名桥的探究,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涉及到桥梁的各个方面。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用不同的材料,粮食种子、棉布、毛线、剪纸、书法、美术等创作的桥文化作品,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在对桥文化的探究中,使学生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刻体悟与桥相关的美德,如:劳动人民造桥铺路具备勤劳、刻苦、合作的美德;千年古桥,横卧两岸,为行人提供方便,让人们想到坚韧、奉献、责任感等美德。

4、同时在开展的桥文化活动中渗透了礼仪、诚信、自律等教育,使有形桥沟通了无形桥,让学生认识和构筑爱心桥、幸福桥、友谊桥、希望桥、沟通桥等心灵之桥。

三、实施内容:

《桥文化》校本课程有13课,可以按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一是“学桥知”(一、二年级),包括“百年沧桑——中山桥”、“古今桥韵——我国桥梁分类及特点”、“名桥集萃——国内外桥梁之最”。

二是探桥韵(三、四年级),包括“唱桥歌”、“画桥型”、“做桥模”“吟桥诗”、“写桥文”。

三是“研桥魂”(五、六年级),包括“讲桥之事”:查找桥梁的历史及人文典故资料;“演桥之情”:把桥梁的人文故事引入课堂情景表演;“构博雅之桥”:绘就的是“知学名礼”的无形之桥。

四、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灵活开放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促使儿童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广域性和可变性。

3.特色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

背景,同时注意学校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获取课程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而办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特色。

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

的引领下,草根不仅不是沉默的,而且会发出富有创造性的声音,课程才会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因此,我们不妨这么去理解,班本课程是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它印证了斯腾豪斯“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施瓦布“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吉鲁“教师作为课程批判者”[2]的课程理念,并使之得以逐步实现。

3.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凸显了班级的主体作用

课程开发及其命名有不同维度,开发主体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是从开发主体这一维度来研究和命名的,开发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地方、学校。于是,与国家、地方、学校相对而言属同一个维度的班级,也可以成为开发主体,用“班级”来命名“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