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地域性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地域性分析

?

?

?

?

?

??

?

?

?

关键词:海阳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文化地域性

海阳县地处胶东半岛南端,屏山襟海、历史悠久、民风质朴豪爽。始创于明代的民间社火——海阳大秧歌在此地广为流传。海阳大秧歌融合歌、舞、戏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妇孺皆知的神话或历史故事为蓝本加以演绎,内容丰富,程式礼仪严谨,舞蹈动作大气自然。前人对海阳大秧歌的研究多从美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其舞蹈动作和艺术特色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的方法,从文化地域性的视角切入分析海阳大秧歌的独特价值。

一、思想底蕴:承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

《礼记?乐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产生于齐鲁大地的海阳大秧歌深受儒家礼乐文化影响,其严谨的礼仪程序和祭祀敬祖的传统渗透着礼仪观念,又以鼓乐齐鸣的乐舞串联情谊。

“乐者敦和”,乐,讲求天地相和、人心合同,海阳大秧歌力求和谐热闹的社会环境以及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儒家“大同”思想和“以和为贵”观念在村民生活里最真切的反映。在拜年秧歌里乐大夫总要抱拳倾身施一个大礼,唱着《大夫调》向村民拜年,随之开演的“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势”等环节展现不同的民间故事,如《跑四川》、《小姑贤》、《改邪归正》等,其中渗透着儒家对家庭融洽、社会和睦、相互体谅关爱的理解。在海阳,两村之间若出现一些隔阂,借助秧歌互拜互礼,歌舞逗闹,便和好如初。一村的秧歌队来拜过年,隔上几天这村的秧歌再去送上秧歌还礼,在一来一往中,和谐美满的祝愿不断升腾。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海阳大秧歌恰以“礼”的规范强化人们的敬畏之心、守礼重法度的观念。许慎《说文解字》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的由来与祭祀文化难脱干系,由古老的社火仪式发展而来的海阳大秧歌更以礼节讲究、程序严谨著称。秧歌里有“悦庙”的传统,以祭祀式的动作和礼节表达与祖先和神灵同乐,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借此祈求风调雨顺,天人和谐。海阳人敬重祖先,来访秧歌队也要先拜祠堂、宗庙,行隆重的“三拜九叩”大礼。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治人情,生活美满与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密不可分,调和人情亦成为海阳大秧歌的重要使命。明初人口大迁徙中,海阳等胶莱河以东地区承接了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移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居住在一起,难免出现混乱、冲突。海阳大秧歌在传达着“和合”思想的同时,以其严谨规范的礼仪制度,将“尊礼”的观念深耕在异乡百姓中,并直观体现在秧歌表演程序和形式中。历史上,来访秧歌队会在村口先后鸣放三只“三眼枪”,一是表示对东道村的尊重和诚意,二是为东道村的秧歌队做迎接准备留出时间,“土炮鸣礼”这种尊重又不失人情味暖的礼节在秧歌中有丰富的体现。“三进三别”展现了秧歌队的热情欢迎和不舍挽留,两支队伍的“互逗”也是村与村情感的增进,将秧歌欢闹的氛围愈演愈烈。海阳大秧歌在红飞翠舞中遵行严谨的程式礼节,在熙来攘往中宣扬崇德尚礼,做为文化纽带串联起村村落落,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乐也者,和之而不可复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海阳大秧歌承载着儒家文化,又以礼乐结合的形式在村落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调和作用,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地域文化的兼容并包。

二、情节内容:记录农渔互补的生活场景

海阳人用勤劳勇敢创造着美好生活,海阳大秧歌也以舞蹈形式展现着海阳人耕织、捕鱼的生活情境。海阳大秧歌以极大的包容性记录下农渔互补的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丘陵环境中保留下海阳独特的人文风采,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

海阳大秧歌在劳动中孕育、成熟,深刻体现着崇尚劳动的农耕文化。秧歌因常用领唱形式,具有号子特点,也称“秧号子”,而秧歌队中起指挥、领导作用的乐大夫,常是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抱伞便是取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这与靠山吃山的农耕文明是亲密联系的。冬季农闲,秋收的玉米、花生堆放在天台上,金黄一片,再下一场瑞雪,红红火火的秧歌便在锣鼓声天中揭开新年的帷幕,用歌舞热闹带走一年的疲惫,更借秧歌的社火传统祈福丰年。

海阳大秧歌中的渔家文化也格外明显。秧歌队中总少不了渔夫、渔婆,跑旱船也是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内容。旱船为木头支架,用棉布、彩绸装饰,演员将船“穿”在身上,扭动身子碎步前进来表现随波起伏的渔船。跑旱船在不同秧歌队里有不同形式,有时是一个艄公与旱船相互逗乐,有时是两人持桨在旱船两边作划桨状,引领旱船前进。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民间里海龙王的生日,海阳人总会以秧歌形式为祭海活动助兴,为出海渔人祈福。“祭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铿锵的锣鼓,敲出了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祈盼;欢快的舞步,扭出了渔民对好日子的向往。据老秧歌艺人介绍,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