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学理论意义管理分析探讨本科论文
第1篇:建立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意义
《中国的文学理论》是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在1975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
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的著作。不同于中国学界一般按照历史分期来梳理中国传统文论
发展流变过程的写法,刘若愚先生另辟蹊径,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把相关要
素分为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的基础上,从文学本论的层次上将中国传统的文
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理论、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和
实用的理论六部分。“这种做法突破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方法,将零散的评论作
综合,排除表面上的杂乱无章,与西方文论更有可比性。”本文不打算就此书所取
得的成就与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行赘述,而是要对刘先生在导论中提出的写本书的三
个目的做进一步的探讨。
刘若愚先生在《中国的文学理论》的“导论”中写到,“我写这本书有三个目
的。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立
发展的文学思想中派生出的文学理论。”第二个目的“是为学习中国文学和批评的
人阐明中国的文学理论。”第三个目的是“为中西批评观念较之目前更为充分的融
合,铺出一条道路。”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刘若愚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中国读
者,他的目的更多地在于使中国的文学理论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批评观念的融合。
四十多年过去了,刘先生当年提出的三个目的是否已经实现,这恐怕是个很难回答
的问题。在参考刘先生观点的基础上,我认為,建立中国的而文学理论,还必须包
括以下几个目的:
一、使中国传统文论摆脱“失语”状态,平等地与其他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
交流与对话
“失语症”是中国学者曹顺庆及其弟子提出并使之发展的概念,他们认为,中
国当代文论不是照搬俄苏文论,就是被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所淹没,而偏偏没有自己
的理论,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其基本原因在于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
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的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
巴’。”这样一个文论哑巴当然是没有办法在世界文论界提出自己的观点、占据一
席之地的。曹先生的呼喊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尴尬处境,给
中国学人敲响了一个警钟,让我们更理智地看待、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世界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一支,与印度文学理论、欧美文学理
论相比,不但丝毫没有逊色的地方,而且“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古代文
论有自己的思维方法、认识方式、表达方式,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命题和范畴
体系,是具有强烈民族个性和特色的文学理论。”由此可见,发现、整理、建立有
效且独特的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因为越来
越全球化的语境要求世界各国彻底消除闭塞的、狭隘的自然经济状态,从而走向更
为开放、更为全面的交流和互补。中国若不有效利用自己特有的文论资源,又拿什
么去和别国进行对话呢?即使引用、借鉴再多的“舶来品”,也只不过是鹦鹉学舌
罢了。这样下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他者的声音淹没,失掉自我立足的根基。这
种悲哀的结果是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的中国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从
这个角度讲,走向世界、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同,并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的前提是建
立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提供理论资源
由于历史、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由泛政治化批评
到泛文化批评的阶段,而唯独忽略了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偏离了文学批评的应有
之义。
从“五四”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时期,以“启蒙”“救亡”“反封”等词
语为关键词,文学批评成了众位仁人志士改造社会、实现理想的工具,现实主义是
其主题曲,更可悲的是,“不是批评家选择了现实主义,而是现实主义选择了批评
家,而现实主义又成为社会政治的首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包括审美主义等,
由于它们与现代性整体宏大叙事格格不入,自然也就纷纷落选了。”而到了80年
代中期,中国文学批评结束了泛政治化之后又走向了泛文化化的道路:出于对前一
阶段批评主流的逆反心理与另辟蹊径的考虑,批评家们开始在广泛的世界与中国文
化的联系中批评文学,试图从哲学的、美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角度来发现文
学中的文化因素,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热”。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与政治历
史环境有关,与俄苏文论、西方文论的冲击有关,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
国独有的丰富的文论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而零散的、经验式的古代文论是
完全不同于其它文论的一套话语模式,它蕴藉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渗透着中
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