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的比较研究
?
?
摘要: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关键词:朱自清龙应台亲情散文比较
读《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因为两部作品的题材选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同样描写亲情,同样呈现人性的感动,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出的是纯粹个人式的对亲情的感性把握,而龙应台的《目送》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更多倾注了个体对于生命的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这也使得《目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厚重。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画的是她与儿子与父亲的浓浓亲情,为人父母的慈爱与女儿对父亲的牵挂惦念在文章里被体现得十分彻底,读来让人动容。文中作者目送儿子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儿子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每一次的母子别离,相同的是母亲那双痴情的眼睛,不同的是孩子渐行渐远:第一次是年幼的儿子不停地回头看母亲,“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第二次是没有回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看到的,是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第三次是拒绝与母亲同行,换句话说,母亲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目送》的开篇曾这样写道: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作者一开始似乎预示着这样的结局:孩子总有一天是会长大,会成熟的,那个时候,孩子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完全不再属于母亲了,总有那么一刻,他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而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么?当然不是!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失落、伤心、担忧在所难免,而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地理解,旷达地接受。正如龙应台告诉我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对他们的背影,淡淡的忧伤是自然的,只是,不必执着地不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接受他们的选择,祝福他们的人生这已足矣!
作者目送父亲同样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父亲送他去大学、父亲住院期间以及父亲离世时。在这三个目送情景中,相同的是,一律是无语的背影,一律是父亲刻意表现出的轻松,怕给女儿带来麻烦。不同的是,父亲一次比一次衰老,一次比一次沉默,父女间仿佛是两个背向行走的路人,渐行渐远。注视着父亲那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背影,作者有着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接受的旷达情怀,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地接受生命的轮回,让他走,不必执着地不放手。所以,作者再次发出同样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目送儿子、目送父亲这两幅场景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直到儿子进入我教课的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生命的成长、独立、逃避、回顾、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阻止,无法预知,无法改变,龙应台这篇散文因为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而显得分外深刻感人。
朱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