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明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主观题要分点答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不超出答题区域边框答题。

2.作文卷面书写分10分,严重涂改超过3处以上,卷面较乱,字迹不清,书写得分不超过5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深切体认。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尚书·泰誓》记述周武王一段名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更明白无误地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中强调:“天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这里,现实中的平民百姓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而不是天地、神明。

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生生不息。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过程,可以发现,“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

第1页共12页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内敛型社会结构。中国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串联起来,铸就家国命运共同体,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既相背离又相互补充。“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同时又催生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伦理,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包括宰辅内阁制、郡县制、选贤举能的科举制等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催生了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大禹谟》中所说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雍也》中所说的“中庸”,《礼记·中庸》中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强调了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必须自觉地考虑任何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执其两端”,就是不能偏执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努力做到客观与全面。要善于将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统一体。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融之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界,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摘编自姜义华《深切体认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

材料二:

如果说,曾子《大学》教的是修身好学之道,那子思《中庸》教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按《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正也”“庸,用也”。现实生活中,“中庸”经常被曲解。

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读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立身处世,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准则。事实上,最早提出“中庸”思想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多处涉及“中庸”思想的应用,如子贡曾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