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模式理论下的主题重构尝试.docx

探究教学模式理论下的主题重构尝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探究教学模式理论下的主题重构尝试

?

?

李文斌

摘要:主题重构是语文课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实现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都提出了高要求:学习主体需要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要寻求最佳方式,落实好思维训练。

关键词:探宄学习;主题重构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①“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国家提倡双创的大背景下,不单大学,国家未来需要各阶段教育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年,由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语文团队历经数十年形成的教学成果《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③

2018年,西南大学教学教授徐学福将研究整理成书《探宄学习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具体学科都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基于书中关于语文阅读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对语文课堂主题重构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关于主题阅读探究教学

主题阅读探宄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自身特点、课程单元以及教材本身出发,围绕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单元文本或同类文本的切合点、触发点,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文本的情感密码、文本的灵魂,更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触发点④。

该教学模式非传统的主题分析,师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和知识经验,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打破思维的束缚,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是最好的智力保障。

我们在进行探宄性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有价值的主题,其次在主题的统领下,通过与文本对话,以及对相关的补充材料的解读,分析出同一类作品的基本结构,最后,在主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跨时空与文本对话,并让他们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作品的主题意义尽心重新建构,以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丰富自己的情感⑤。

在材料补充、跨时空对话、联系时代等方式的引导和启发下,主题探究学习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容量,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维的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举例及分析

为了对主题重构理论进行初步教学尝试,我们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相关理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进行了设计。

我们拟定的授课对象为本校学前教育二年级学生。學生的思辨力、对新知的接受还有待加强训练。可利用的信息化资源有:微课《主题探宄学习》,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幕布学习工具。第一课时为文本梳理。第二课时为主题分析及重构。主题重构设置在第二课时的第二大教学环节。

因为“悔”在这篇散文中联系了前后文,是文本情感抒发的第一个窗口,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悔”为切入点,开始了文本主题的分析。这次令人颇感“悔”恨和遗憾的游历,在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心智。所以,我们初步分析“悔”字有可挖掘的信息和深意。

由文本细读至主题分析环节,共20分钟左右。至主题重构环节,通过简单了解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于是,教师主动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我们给学生提供了5个思考切入点:

1.文章中为何两次提到“仆碑”?“仆碑”有何特殊意义?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2.文章中多次提及“悔”。请问,你怎么理解这个字?

3.文章第三段是全文核心,其中提到了“志、力、物”,请结合当下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4.请看补充材料《石钟山记》,对比两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5.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悠悠千年才出一位的人才,但是朱熹等学者却对王安石评价很低。你怎么看?

课堂上,学生结合主题重构学习单进行了小组讨论和表格信息完善,并将思考结果上传到了蓝墨云班课。讨论环节大概5分钟左右。紧接着,学生代表进行了分享和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和教师点拨共10分钟左右。学生发言代表只3位。

我们观察到,主题重构及讨论环节,学生重点关注了第三及第五两个切入点,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和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王安石变法史实等进行了新思考。至于为何学生在选择切入点时不考虑1、2、4角度,我们分析如下:“仆碑”太具体,不便联系王安石生平及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地展开,或者学生不知道如何从“仆碑”着手进行主题重构。“悔”字所蕴含的内容在课堂上己讨论过,学生可能认为难以再出新意。《石钟山记》是一篇临时接触的古文,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更无法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进行主题重构。

最后,我们设计了头脑风暴环节:如果有机会见到先生,你想对他说什么?两位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其他同学则在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进行了观点分享。

本次课初步利用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但没有及时进行学习情况跟踪和学习

文档评论(0)

189****9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