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VIP

《芣苢》《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芣苢》《插秧歌》;知识点背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指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一大艺术特点就是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可以换顺序吗?为什么?;《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韵律美”“画面美”

1“韵律美”

①重章叠句。

②双声叠韵:掇、捋、袺、襭,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使得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③四言句式: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2“画面美”

描写画面:①采摘前的喜悦图,②采摘时的竞技图,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诗歌的?意义?:它反???了古代社会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乐观精神,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谥号“文节”,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号诚斋,故将这一诗体称为“诚斋体”。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

(1)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2)人物:诗中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你如何理解“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从头上湿到脚”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插秧歌》中“低头折腰只不答”与尾联是否矛盾?农家繁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插秧歌艺术手法

(1)用白描的勾勒图景。

首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

(2)以修辞传达精神。

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铠甲。

(3)借对话展现情态。

“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景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比较阅读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