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docxVIP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

?

摘要: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加强其法治素养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客观要求。然而,近几年来,校园网贷诈骗等案件层出不穷,这无疑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缺失。为此,文章以法治素养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民办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分析新时代民办高校法治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探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引导人民内心拥护、真诚信仰法律的权威,形成尊崇法律、敬仰法律的良好社会风尚。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究其原因,除了高校大学生本身自制力差等个性缺陷之外,还与高校法治教育的匮乏等存在较大的关联。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法治素养”的内涵

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法律确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运用能力和信奉心态。它大致可分为“法治认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等四个维度,四者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不可分割。

法治认知是指公民搜集、提取、加工与整理国家法治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法治本身、法治与其它社会政治现象之间关系的整体认识和了解,如对法治功能与价值的认识。

法治思维主要考察公民运用法治的概念以及法治逻辑、原则和规范等诸多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最终形成判断和作出综合决策的能力,它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包含程序正义思维、平等思维等方面。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和法治现象的认知、理解与价值取向的总称,反映了他们对于法律及其功能的基本态度与认可程度,如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

法治信仰意指公民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以及法律权威、法治精神的理性认识而自觉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的信任感与依归感。它反映出公民信任法律、遵守法律并捍卫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与情感,如捍卫法律尊严的信仰。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目前的民办大学生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普遍缺乏了解,甚至连我们基本法律的种类都无法清楚地列举出来。这种现状一方面归因于落后的中学教育,因为在中学阶段,学校很少开设与法律有关的学科与拓展课程,学生获取专业法律知识的渠道很少,主要还是依靠长辈的言谈与法制频道的宣传,致使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非常粗浅、片面、模糊。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相信、认同法律。我国的传统文化重德治,轻法治,过于强调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导致大学生无法明确分清道德与法律的边界,甚至比较排斥法律、畏惧法律,遇到侵权行为也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也解决。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则容易诱导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二)民办高校法治化管理的缺位

首先,在立法层面缺乏一套完备、健全的教育法律体系。虽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条例都对民办高校教育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原则性、抽象性的,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内部规章制度不合理,过于僵硬,缺乏人文关怀。民办高校的校纪校规主要是模仿公立大学,只是内容更为严苛、管理更加封閉,包括课堂考勤、请假制度、门禁等,这些规定过分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义务,忽视了他们的权利。

最后,监督机制不够完备。民办高校的监督绝大部分还是决策层对于执行层的监控,而且并没有专门的监察机构来促进内部管理,由于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低,容易助长决策层的主观随意性,滋生腐败。

(三)民办高校学科建构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双重困境

首先,学科结构不完备。很多民办高校并未法学专业,而开设的与法律有关的课程非常少,比较普遍做法还是借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类的公共选修课来推广法治教育,而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几个班一起上课,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跟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有些民办高校的法律课程还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其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大量招收兼职教师,致使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民办高校,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师,如辅导员,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真正具有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老师非常少,致使他们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依靠围绕“世界知识产

文档评论(0)

180****0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