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合唱《牧歌》创作手法探究.docxVIP

无伴奏合唱《牧歌》创作手法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无伴奏合唱《牧歌》创作手法探究

?

?

杨依芸

[摘要]民歌作为最能够反应人民生活、情感、思想、愿望的一种音乐体裁,背后凝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积淀。无伴奏合唱,由于其“高难度”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瞿希贤是我国早期探索无伴奏合唱,并为其创新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合唱,其中她所改编的无伴奏民歌合唱更是经典,传唱多年。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无伴奏合唱曲《牧歌》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声编配、复调技术来探究其创作艺术特征。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牧歌》;民歌元素;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合唱这一体裁由西欧传入中国,许多作曲家大力推动合唱在国内的发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民族性探索,创作了无数优秀的合唱作品。自1929年黄自所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目连救母》诞生,中国的无伴奏合唱拉开了它的序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无伴奏合唱逐渐步向成熟。民歌作为承载历史文化,人民情感的音乐艺术,最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风貌与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瞿希贤,我国著名女作曲家,她的创作时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至90年代,横跨了半个世纪。她所改编和创作的合唱作品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做出调整和反思[1],她对合唱创作的理解始终与时代同步,在主旋律作品、生活情感作品和少儿音乐作品方面都有惊人的成绩[2]。由于经历了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她所创作的作品总能够体现出民族性、人情味、时代精神。新中国建立到文革之前是瞿希贤的创作中期,这一时期的她已经受过扎实的音乐专业训练,再加上身边有经验丰富的作曲家可以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她在作曲技术上成长迅速[3]。从而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合唱作品,同时瞿希贤开始探索将民族文化,民间音乐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中,《牧歌》便是她在此阶段所创作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无伴奏合唱作品,瞿希贤用合唱的形式将传统民歌的意蕴进一步延伸,创作了属于中国特有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不同于西方教堂圣咏式的无伴奏合唱,改编过后的《牧歌》,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同时反应了时代潮流,更贴合中国人民的审美。

《牧歌》这首作品的前身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长调民歌。瞿希贤老师于1954年将其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在国内外广为传唱,至今不衰。现阶段对于无伴奏民歌合唱《牧歌》的研究有侧重于研究创作背景的,如1984年,瞿希贤老师自己便针对无伴奏合唱的创作背景编写了《关于无伴奏合唱》[4]一文,文章对于为何会选取蒙古长调《牧歌》进行合唱改编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以及侧重于作品创作技法探究的:岳晓云在2014年所写的《中国合唱的和谐咏唱——无伴奏合唱的合唱艺术》[5],文章以《牧歌》为例,分析了上世纪50年代合唱作品的创作技法与风格特点。以及通过作品分析来探究作曲家艺术地位:如费娅在2012年所写的《瞿希贤几首民歌改编无伴奏合唱曲探究》,通《牧歌》《故乡之恋》等几首合唱作品的分析,探究了瞿希贤的创作手法,以及她创作改编的合唱作品对于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影响[6]。

本文将通过分析无伴奏合唱的发展历史,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曲式结构、作品创作的和声手法与复调技术来探究其创作艺术特征。

一、无伴奏合唱的历史发展

无伴奏合唱作为合唱艺术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以其演唱难度高、仅仅依靠人声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而被称为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无伴奏合唱源于“Acappella”一词,原意指代合唱作品中的“教堂风格”,也就是无伴奏的纯人声演唱的多声(复调式)音乐。无伴奏合唱便是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堂中的唱诗班,在文艺复兴之前,教堂音乐受到其职能要求,为宗教所服务,使得此阶段的无伴奏合唱风格基本以朴素、纯净,旋律简单为特质,同时教会要求纯男声演唱,禁止任何乐器为唱诗班伴奏,从而体现宗教精神以及表现人声的“纯粹、理性之美”。16世纪中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比如帕莱斯特里那的《Sicutcervus》(《如鹿切慕溪水》),拉索创作的双重四部无伴奏合唱《回声》等等。经历过文艺复兴之后无伴奏合唱逐渐由完全的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发展,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风格随着整体音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音乐思想与音乐风格上的变化,以及音乐艺术体裁逐渐丰富,无伴奏合唱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化。

19世纪末天主教、基督教开始在我国传播、留洋学生的引入以及新式学堂的建立,带来了西欧教堂的“圣咏”,“圣咏”在中国的逐渐流行,西方合唱的音乐形态开始在中国萌芽,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胡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9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