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荫县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现状分析.docx

嘉荫县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现状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嘉荫县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现状分析

?

?

秦婉丽李雪

【摘要】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村是伊春市唯一一个鄂伦春族聚居村,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五乡八村之一,鄂伦春族也是黑龙江省十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人们的印象里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小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朴素的民俗生活习惯,特有的狩猎文化,以及纯朴的狍皮服饰,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族艺术风格源于本民族的生活性质,长期游猎生产的他们,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鄂伦春族独有的口头文学、民族音乐和各色服饰当然舞蹈也不例外。近年来关注鄂伦春族同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情况的学者越来越多,笔者先后多次赴乌拉嘎镇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了很多原创作品,一般都是鄂伦春族人在即兴中创作出来的,但由于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仅靠口口相传,现在只有村内几位老人和民族小学的学生会说鄂伦春族语言。所以笔者只能将鄂伦春族历史和民族音乐舞蹈史相结合,去探索嘉荫县鄂伦春族。通过调研了解到民族舞蹈方面嘉荫县鄂伦春族的“斗熊舞”和“篝火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教师杜玉兰被评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熊舞”代表性传承人。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想要研究歌曲更深的含义就要去当地的鄂伦春族人面对面地去挖掘,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最本质的东西,这样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鄂伦春族;嘉荫县;斗熊舞音乐

J607A

一、嘉荫县的斗熊舞

笔者在10月份的时候第一次开车前往距离635公里的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开车到达嘉荫县在往乌拉嘎镇的路上行驶时看着道路两旁的桦树直直的树立在旁边,因为正是下雪的季节,树上面挂着一层晶莹剔透的树挂,远远望去是一副天梯与蓝天融合在一起的画卷,感觉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心里不禁的感叹,这区别于大城市里的繁华,一路的前往享受着美景导致笔者更加好奇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是一个什么样的名族,想要一探究竟。

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鄂伦春族同胞大部分是从毕拉尔路库尔滨河流域迁移过来的游猎民,主要有莫拉呼尔(莫)、杜宁肯(杜)、卡日基尔(韩)、车基尔(陈)等氏族,世代游猎于嘉荫河流域。胜利村于1953年以前称为佛山县第三栖林营。1956年,佛山县改称嘉荫县,该村亦改称嘉荫县乌拉嘎区胜利村。1959年3月,撤镇建立人民公社,称为金星人民公社胜利生产大队。1985年,政社分开,恢复乌拉嘎镇,该村定名为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民族村。1953年,鄂伦春族在团结沟定居,1976年迁至现在的村址。

“斗熊舞”是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由人模仿熊的行为动作而形成,“斗熊舞”是鄂伦春族人狩猎文化的演绎也是他们勇敢豪放性格的表达,熊又是很英武有力的连老虎熊也敢斗,而且往往能够打败老虎所以说对熊就比较崇拜。“斗熊舞”产生较早,还在游牧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随着鄂伦春族定居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后,就开始了表演“斗熊舞”。“斗熊舞”带有明显的民族宗教色彩和狩猎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了鄂伦春族勇猛顽强,善于与猛兽搏斗的特征和民族的浪漫,基本步伐有拖步、搏斗士步伐等。一般分为二人对舞,模拟黑熊形象,舞蹈者一边伴随着伴奏,边唱边舞,鄂伦春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及其吼叫,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动作,模仿狗熊与人搏斗的情景。“斗熊舞”源自于鄂伦春族人早期对熊的崇拜,在对熊图腾崇拜的全盛时期鄂伦春族人是不猎熊不食熊的,此类舞蹈就是鄂伦春族人模拟黑熊在搏斗时的一种动作,由此也反映出鄂伦春族人对熊崇拜的程度,后来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发展变化,尤其进入饲养牲畜阶段,鄂伦春人对禁止猎熊食熊的习惯就逐渐放松了,所以每当人们跳起斗熊舞的时候,是有多重复杂思想情感的。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项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嘉荫县优秀教师杜玉兰老师在2009年被誉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斗熊舞”传承人。杜玉兰老师为此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作多部“斗熊舞”,并与姐姐杜玉华一进行“斗熊舞”教学,排练演出等一系列传承工作。“在杜玉兰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收集了大量的鄂伦春族资料,收藏了大量反映鄂伦春族特有文化的物品,建立了民族展示室,与此同时在该舞蹈的保护措施上她还开设了鄂伦春族民间舞蹈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设了传统舞蹈培训班,设立专门的辅导、指导,主要以“斗熊舞”舞蹈为主。在她的努力培养下现已有10多位人学会了跳“斗熊舞”,在她的熏陶下她的女儿也学会了“斗熊舞”,看来“斗熊舞”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杜玉兰在培养年轻一代斗熊舞继承人,并努力将该项目确定为嘉荫县、乡民间表演的保留节目,她希望鄂伦春族斗熊舞能得到普及和推广。让“斗熊舞”这一宝贵的民俗舞蹈艺术代代相传。”[1]

二、斗熊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33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