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pdfVIP

第十讲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讲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

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

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

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

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鲁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规律时曾说:“因为摄取民间文

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其实,吸取外来成分以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并不限于文学领域,

而是整个文化发展史的通则。

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

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都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梁氏说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言之。事实上,这次文化

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那么,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

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过,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

刻得多。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是

一种宗教唯心主义,但其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

的玄学。因此,佛学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

迪作用。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

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

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如

程颢、程颐宣扬的“理”,即套自佛教的“真如佛性”,不过赋予了更多的封

建伦理道德意蕴。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

的思辨。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

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形象地

揭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

化综合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均发生变迁,从中产生

出具备双方文化要素的新的文化组合。在改造了的儒学与改造了的佛学相糅合的

基础上所产生的宋明理学,正是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组合。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

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8世纪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

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然而,正是在七八世纪,佛教在中国长

足发展。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日本曾出版《大正藏》,

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这部巨型书籍,拥有23900多卷,其中大部分为

中国学者所译或所著。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

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

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诚如鲁迅所言:“在唐,可

取佛画的灿烂。”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隋唐画匠迅速地从佛的绚丽色彩与宗教

题材中汲取营养,大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画表现力。著名画家吴道子专事

宗教壁画,流泻其笔端的绘画却洋溢着深厚的民族风格,他的《天王送子图》中

的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是中国民族绘画中常见的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阎立本、

李思训等画家吸收佛画中用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创金碧山水画,以“满壁

风动”、“灿烂求备”的气派,来表现唐代的丰功伟业和时代精神。魏晋六朝—

—隋唐的雕塑壁画,也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力加创新,取得辉煌成就。中

国著名的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

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阿难的潇洒,天王力士的雄

健和威力,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其他文化领域

也在吸收——创新的道路上有新的进展。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

度药方;隋唐乐坛流行“天竺乐”;宝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之一,而塔的名称

和形制都来自印度。唐时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佛教教义,也

不是六朝名士的“空”、“有”等玄虚思辨,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的先声。总之、,在中国艺术家的改造下,佛教艺术中

的宗教色彩被洗涤,而其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精华,则汇

文档评论(0)

lian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