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构筑遏制大数据“杀熟”的法律屏障
?
?
高培培
【摘要】信息时代,大数据“杀熟”行为防不胜防,亟待法律法规的及时有效规范。为此,应推动顶层设计构建法律屏障,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保障公民隐私权益,构筑法律框架内的监管屏障,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数据“杀熟”事件频发。
【关键词】大数据“杀熟”法律屏障D922.294A
大数据“杀熟”是指运营服务平台根据大数据,揣测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消费偏好,针对熟客的消费特征,给出较高价格的歧视性运营服务。信息技术在个别无良商家手中,甚至成了垄断数据、垄断信息,满足一己私利的强势武器,而消费者处于信息相对不对等的弱势地位,从而成为“杀熟”的对象。因此,针对大数据“杀熟”进行深度解析,并据此建构法律屏障已势在必行。
大数据“杀熟”行为防不胜防,亟待法律法规的及时有效规范
信息时代,大数据“杀熟”行为防不胜防。例如,某订票运营服务平台,同一张机票、同一时间、同一网络、同一起止点,新老不同消费者,系统查询价格也不同,有时价差竟会高达20%以上,同时不同价,使老用户无端被大数据“杀熟”。这种操作模式一般存在于在线预定酒店、机票、火车票、船票、场所门票等依托互联网的产品或服务中。运营服务平台更加智能,如果同一消费者针对同一时段的产品或服务保持高频持续关注,那么,其所关注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能会快速上涨一个幅度。已经买单的消费者,再次查询该产品或服务时,可能会发现该产品或服务的报价比自己购买的价格低很多。治理大数据“杀熟”行为,仅仅依靠平台自律恐怕很难实现这一畸形模式的彻底退场。
大数据“杀熟”是通过信息不对称与大数据分析预测优势,针对相同消费者群体,依托大数据进行差异化消费行为分析,根据消费行为特征,将消费者群体细分为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消费偏好、不同消费意愿等的“待宰”阶层,并精算出该阶层消费者的消费弹性,试算出该阶层的价格敏感度,将这部分消费者单独标签化归类,对这部分消费能力较高、消费意愿较强、消费偏好较为单一、价格敏感度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消费者,不断上浮其想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以攫取高额利润。而且这些运营服务平台的服务器,还会悄悄记录下消费者所使用设备的特征码等关键信息,并与消费者进行智能化绑定,即使消费者采取反制措施,卸载重装APP、使用不同手机、注册不同信息、使用不同的网络方式等,都无法有效摆脱服务器的智能化追踪与锁定。各运营服务平台的智能化大数据“杀熟”技术正在日臻完善,某些运营服务平台,甚至推出“关注即上涨”的大数据智适应,当用户开始在某一时间段关注产品或服务之后,该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即开始上涨,由于智适应已经将这一时段的产品或服务锁定,消费者只能乖乖就范。
大数据“杀熟”的人性贪婪之恶与构筑法律屏障的必要性。当消费者发觉被大数据“杀熟”,并将问题反映出来时,运营服务平台的客服通常的回复是“价格实时变动是正常的”,运营服务平台的高管往往也会宣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但是,剖析大数据“杀熟”案例,不断看到个别运营服务平台主动作恶的事实。深究大数据“杀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违法细节并没有规定详细且高额的处罚条例,从而为个别运营服务平台钻法律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伞”与个别运营服务者相互勾结,使得个别运营服务平台有恃无恐。大数据“杀熟”行为可能与公然盗窃、欺骗行为无异,亟待法律法规的有效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提升全民法律意识,以法律的手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最终避免被大数据“杀熟”。
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构建法律框架内的监管屏障,避免大数据“杀熟”事件频发
推动顶层设计构建法律屏障,避免大数据“杀熟”事件的频繁出现。由上述分析可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透漏给运营服务平台的信息越多,运营服务平台对其就越了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标签化归类,从而为实施大数据“杀熟”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显然是防不胜防的。相对于全面掌控资本、信息、数据、技术的运营服务平台而言,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大数据“杀熟”现象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当前,被用户投诉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屡禁不止,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构建法律屏障,不断细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依法逐步明确了需要规范的行为与审核的内容,有效地厘清了大数据“杀熟”行为及其连带责任,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针对大数据“杀熟”等类似纠纷,以及技术性的大数据“杀熟”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规定运营服务者不得依托大数据优势,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同种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刻意设置差异化价格与差异化收费服务,并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