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T模型的清江流域中上游旱灾预警研究.docx

基于SWAT模型的清江流域中上游旱灾预警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SWAT模型的清江流域中上游旱灾预警研究

?

?

孙丽+陈曦炜+裴志远

摘要:基于土地利用、DEM、土壤等基础数据和气象数据,建立了清江流域中上游SWAT模型,并通过对该流域内5个气象站点多年降水量数据的统计参量分析,确定了准正常年份,并以此年份各时段生物产量模拟结果代表正常年份相应时段的该参量水平,从而进一步建立了基于生物产量变化率的农业旱灾预警模式。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式对清江流域中上游的玉米和水稻作物分别进行两期旱灾预警,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比分析,认为在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发生干旱,生物产量变化有所不同,其变化率能有效反映不同区域作物的受旱程度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标准化降水指数相比,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作物生长状况,更能客观地体现干旱环境对作物影响的区域差异性,适用于复杂地形区的旱灾预警。

关键词:旱灾;SWAT模型;预警

:S126:A:0439-8114(2014)22-5398-06

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灾害,除降水、蒸发等自然因素影响外,灌溉管理水平、作物品种选择、水利工程等人为活动状况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我国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干旱灾害占气象灾害的一半左右,常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0.20亿~0.27亿hm2,损失粮食约250亿~300亿kg[2]。以农作物产量影响程度为指标进行干旱预警对于及时制定国家粮食政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旱灾成因复杂,涉及气象、水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干旱预警,应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反映水文循环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及作用[3]。农业干旱预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农业旱灾预警的指标较多,如土壤含水量、作物产量,或与该两参量有关的相关指数等,包括VTCI、PDSI、CI、SPI(标准化降水指数)等。农业干旱主要是土壤水分对作物供给不足造成的,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与作物生物量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4]。在诸多环境胁迫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研究中,闫志利等[5]认为干旱胁迫导致产量的损失超过其他各种胁迫因素造成损失的总和。Wang等[6]研究表明认为干旱胁迫使作物地表部分的指标降低,如茎高、总叶面积、总生物量干重、子粒干重和比叶面积等,严重时会引起植株作物死亡。玉米在生育前期遇到干旱胁迫将使生育进程明显延缓,严重干旱时可使抽雄和吐丝期滞后,导致成熟期推迟,最终影响产量[7,8]。王维等[9]研究认为,干旱胁迫导致稻株子粒灌浆后期同化物供应不足,造成粒重降低。如果水稻灌浆期遇有干旱胁迫,子粒产量将下降20%~80%,下降程度取决于胁迫的轻重和持续时间。

近年来,已有研究将干旱指数与生物量损失量构建关系模型来进行监测预警[10,11]。作物产量机理模型的发展为计算机模拟作物产量/生物量奠定基础。分布式水文模型(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SWAT)将水文模型与作物生长模型有机结合,不仅具有准确描述复杂区域水文过程的优势,还为流域尺度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模拟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Immerzeel等[12]结合遥感和SWAT模型分析了印度南部Bhima集水区上游主要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分布特征;代俊峰等[13]基于SWAT构建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湖北省漳河灌区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的水分平衡和水稻产量;何飞[14]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省水稻进行了旱灾监测预警。本研究以湖北省清江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利用多年气象数据进行准正常年份的确定研究,并以作物生物产量作为旱灾预警因子进行复杂地形区的农业干旱预警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清江流域中上游位于东经108.09°-110.06°,北纬29.02°-30.02°。清江是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条较大支流,也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海拔1430m的齐越山,流经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等10个县(市),干流全长423km,流域集雨面积1700km2[15],涉及人口439万,占全省人口的8%。流域横穿鄂西南山区,坡陡谷深,山体较高,但顶部起伏较缓和,整个流域西高东低。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左右,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局地出现干旱频繁。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1.2研究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DEM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土壤数据以及气象和水文观测数据等。DEM数据是由国家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的基于SRTM提取的90m分辨率DEM数据。土地覆被数据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提供的2005年数据,采用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特点的遥感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经过重新分类后转换成SWAT模型可以识别的美国土地利用分类。土壤数据是由联合

文档评论(0)

186****5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