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docVIP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6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4·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来宾群臣有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淌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解析:依据材料中“来宾群臣有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行忽视的力气,社会阶层出现了流淌,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旧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4·广西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须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化人心

D.导致了社会冲突的日趋激化

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解除;C项,实行“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阔民众,不能说明“深化人心”,解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冲突,但社会冲突激化的主要缘由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解除。

3.(2024·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更说明(D)

A.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B.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

C.孔子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D.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由孔子到孟子,表达了对少数民族看法的变更,但不能说明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故解除A项;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的说法过于确定,不符合题意中孟子观点的主旨,故解除B项;孔子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民族观念的反映,主要是不利于民族团结,而非不利于社会发展,故解除C项。孔子是对少数民族持蔑视看法,孟子是对少数民族渐渐接受认可,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故选D项。

4.(2024·江西新余四中高三月考)孔子在确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指责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B)

A.宣扬民本思想 B.主见重构秩序

C.追求仁政德治 D.确定汤武革命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复原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提倡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理想,具有很强的流淌性,变更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解除。

5.(2024·安徽高三月考)老子指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赐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D)

A.民众渴望统一的剧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确定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解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解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

6.(2024·山西高三检测)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见的共通之处是(B)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本题考查敏捷运用所学学问和比较问题的实力。儒家注意等级和名份,提倡“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意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见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见,法家主见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