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docx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

?

?

一、资产所有者监控法制比较

控的规范,极易使监控主体用行政方式约束经营者,弱化了监控实效。为此,1999年4月国务院决定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这一制度尽管与美、日、法等国稽查员制度在监督内容上并无二致,都是对企业财务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但在稽查员任职资格和制度适应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稽察特派员任职资格只有行政级别要求,即稽察特派员必须为行政副部级,其助理必须是司局级,然无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有别于西方国家稽查员的任职资格必须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背景要求。这样稽查特派员的行权能力和方式不能不受到其自身的限制,其监督力度不能不打折扣。加之稽查特派员制度只适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从整体来看,该制度的效力更为有限。我国国有投资主体对企业经营层监控法律规范的上述特点,使外部监督力度有限或形同虚设,监督客体常常处于“无外部监控”状态。

理条例》对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规定吸收了德国法的主要原则,企业内部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工作。但同德国监事会制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监事会无选任和解聘董事及厂长(经理)的权限,该权限仍保留在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之手中,这样,监事、董事、经理实际上都成了国有股东指定人员。实践中,他们大多是代表国家持股的部门或机构领导人的亲信,甚至这些亲信之间又可能是亲信,亲信监督亲信,不仅说明他们深受作为国家股代表的部门或机构领导人员的信任,而且可能在上司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监事会成员的组成也就不可能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历来是按行政权大于监督权设置的。这样,董事会实际上就间接地控制了监事会,监事会也就成了“看董事脸色行事”的机构。其次,监事会行使职权无常设机构和必要的实施手段,监察权行使往往落空。我国《公司法》第26条虽然也规定了监事会可以行使财务监察权,对董事、经理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行为请求纠正。但当董事、经理拒绝监督和纠正时,法律并未规定监事应如何对待此种情况以及监事可以采取何种救济措施。同时,依据《公司法》监事会为常设机构,实际上监事会在公司内部并无独立地位。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监事多为兼职,监事会也没有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其日常监督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再次,监事会行权经费缺乏相应法律保障,行权常常成为不可能。监事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主要是财务监督,专业性强,往往需要聘请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具体工作,需要一定经费支出,而《公司法》并未对该种经费的开支作出相应规定,这为经营层以缺乏经费为由拒聘上述专业人员参与具体工作提供口实。监事会的某些监察权根本无法行使。再次,对监事会履行职权缺乏相应的程序规则,这使监事职权难以落到实处。最后,《公司法》只对监事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侵占公司财产等违法的法律责任做了规定,而对监事疏忽大意或故意不履行监督职责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行为缺乏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实际生活中,由于我国国企监事会中缺乏真正的资产代表者,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深度关切,没有足够动力履行监督义务,常常失职。正是上述情况的存在“弱化”了对经营层的监督。

程中失去其经营者地位进而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害的担忧,自觉地受法律的约束。我国破产法缺乏上述程序,且在某一国有企业失去经营者地位的经营者并不绝对给其实质利益带来损害,因而,破产并不给经营者带来任何压力,进而难以促使其自觉履行法律应尽义务。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

135****11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