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docxVIP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

?

?

周莉萍

【摘要】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是我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方向。本文明确了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特征,提出了案例开发的思路和教学模型,并以具体案例呈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教学案例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解决;跨学科;案例开发

G434?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4-082-04

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我校开展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跨学科学习活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旨在引导学生亲历运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渗透点、结合点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概念及特征

1.概念界定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以小组协作、教师提供获取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解决拟真情境中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1]。

关于跨学科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首席专家鲍克斯-曼斯勒界定为:跨学科学习是个人和群体将两个以上(含两个)学科或已确立的领域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的过程,旨在促进其对一个主题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理解,该理解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跨学科学习者将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源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加以整合,以创造产品、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方式是单一学科的手段不可能做到的[2]。

2.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特征

(1)真实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对过程的体验、思考和感悟。立足“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能进行有意义学习、形成认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

(2)亲历性。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重点突出过程。以过程承载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筛选、重组、检验等经历,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行而体道”的领悟。

(3)建构性。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往往需要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和多学科知识来有效支持问题解决。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整合原有的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对知识深度理解,完成知识建构,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基于問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

1.开发思路

跨学科教学最重要的工作是问题设计,即在设计问题时将知识蕴含于情境化的真实问题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各学科相关知识设计解决方案,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4]。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思路有两条主线:信息技术知识点、学科渗透知识点。主要遵循以下开发思路。

(1)选择切入点(知识提炼):以教材为依托,研读教材,学科渗透。(2)确定主题(知识融合):以专题为导向,关注兴趣、贴近生活。(3)形成方案(知识迁移):以专题为导向,紧扣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提升学习能力。内容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资源。(4)开展活动(知识应用):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引领、释疑解难。内容包括:明确学习任务、分组选择任务、分组设计任务、分组完成任务。(5)评价反馈(知识检测):以评价为标尺,多元评价、促进发展。内容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工具。

以上5个研究环节需经过三轮行动研究进行设计策略、实施途径的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达成“提炼精品,形成系列”的目标。

2.教学模型

为了防止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活动过程“浅层化”、流于形式,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设计。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立足问题解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学习流程,形成能强化学生学习认知、意志和行为等综合素质的教与学模型,促进跨学科融合学习、综合应用的效果最优化。

教学模型包括“问题情境、知识建模、探究活动、互动交流、评价反馈”五个部分,既重视创设贯穿课堂的教学情境主线,又重视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完成知识建构,如图1所示。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实例

我校开展了跨学科同课同构活动,以本校信息技术科组、各学科组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团队,遵循“提出选题→分科设计→交叉集备→磨合调整→实践验证→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的技术流程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跨学科同课同构不是两个教师去比较各自的思路、课堂气氛及课堂效果。它更重视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同一教学主题中的问题。用珠海市物理教研员卞红老师的话来说,跨学科同课同构就是在同一个课堂中,强调以

文档评论(0)

姚启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8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