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docx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

?

何静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解析了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新要求,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分类育人功能和资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权威信息发布、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价、育人功能融合、资助服务建设以及贫困生数据库应用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资助育人

:G645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8)05-0180-02

当前,随着“互联网+”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推广应用,改进了资助育人资源的配置方式,提升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融合,实现思想理念层面的突破,建设层次上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跨越,成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

2006年,学院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多年来,在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政策落实到位、评审程序规范、公正公平公开、资金发放及时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为辅助激励手段;以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补充”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并逐步扩大受助学生的覆盖面,有效保证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学院受助学生年平均达到5869人次,占在校生总数比例的70%以上;勤工助学岗位年均近2600人次,比例达到30%以上;学费减免累计达到1100万元。通过定向扶持,贫困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传统工作方式的局限性也产生诸如政策宣传效果一般、认定工作片面、育人功效不强等问题,影响着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效率低下。资助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议传达、宣讲等传统方式进行,学生被动接收,互动性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学生认知效果有限。

二是资源共享不够,信息公开透明性差。受助对象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资助政策加以了解,延误了部分学生的申报。传统方式因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层层过滤产生信息差,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公开透明性不强。

三是传统工作管理相对简单化。由于资助对象性别、年龄、心理等不同造成学生在适应学校环境、寻找自我定位、关注未来发展等方面差异明显,但后期持续化跟踪关注不够,不同程度阻碍了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传统的资助育人方式主动性不强,特别是在对资助对象的人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提升明显缺失,使得学生在思想觉悟提升,以及朝着更加健康的人生道路和社会道路发展上存在障碍。

四是育人手段单一,资助服务能力有限。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初步形成,他们惯于使用互联网,追求信息的便捷性和共享性,重视用户体验。他们追求自由表达,更加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对资助育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需求和现实需要,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信息对接存在盲点。

二、“互联网+”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学生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特征。运用互联网创新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关注贫困生互联网思维下出现的新变化,同时填补传统资助育人方式的短板,以互联网思维重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思维下贫困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互联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充斥,与贫困生所处经济困境的现实落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加期望获得关注和认可,注重个人体验,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因而,贫困生更加在意个人现实诉求的满足。一是贫困生强调资助的公平性,他们喜欢利用互联网关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名额分配和评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二是贫困生希望得到心理帮扶。在逐步解决经济困难过程中,希望学校对其个人发展提供在品德养成、意志磨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助服务。

(二)梳理总结传统资助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资助育人更加凸显经济性,育人功能不明显。贫困生“等靠要”现象较大程度存在。诚信和感恩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出现伪贫困生和竞贫现象时有发生。按照传统观念,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资助育人就是经济援助”这样的偏差观念,在履行经济救助职能后,忽视了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大大淡化了资助育人原本应具备的育人树德职能,从而导致资助育人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弊端和症结,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是促进资助育人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運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完善资助育人体

文档评论(0)

189****9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