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下数学_第五章《第1单元_课时精讲1_邻补角和对顶角》名师教学设计.pdf

人教七年级下数学_第五章《第1单元_课时精讲1_邻补角和对顶角》名师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七年级下数学_第五章《第1单元_课时精讲1_邻补角和对顶角》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1单元相交线

课时精讲一邻补角和对顶角

内容分析

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中,任意两个角之间具有的位置关系有两类:

邻补角和对顶角,根据两角边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得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而关于它们的数量关系,邻补角在名字中有一个“补”字,其数量关系很容易由

平角得出,但要注意区分“邻补角”和“互补两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有一个

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在生活中,很

多地方会利用“对顶角相等”来解决问题

对顶角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本节课

的难点是结合前面学习的角平分线进行角的度数的计算与表示,这里要重点强调

几何证明“三段论”的运用,几何证明“三段论”,即让学生明确根据哪个已知

条件,依据什么道理(定义、定理),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线段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简单推理计

算,初步了解了几何推理的书写方式,但是学生对于“三段论”的推理思维方式

和书写方法还是不理解,他们习惯把计算题写成小学算式形式,认为“三段论”

表示方法比较麻烦,本章要求学生学会用几何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利用“三

段论”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与计算,掌握几何推理论证方式,教师要多给学生作

出示范,并讲明为什么这样书写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

推理思维.

目标确定

1.明确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能从简单的几何图形中识别对顶角与邻补

角.

2.会利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角平分线定义等计算一个角的度数,

并建立有关角的度数关系.

3.体会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对顶角、邻补角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人教七年级下数学_第五章《第1单元_课时精讲1_邻补角和对顶角》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七年级下数学_第五章《第1单元_课时精讲1_邻补角和对顶角》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对顶角相等”在解题时的应用.

难点:

几何证明“三段论”的思维方法和表示.

评价设计

“邻补角和对顶角”学习评价量表标准等级

标准等级

能够识别邻补角和对顶角.A

利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B

解决角的计算.

运用几何证明“三段论”的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B

几何问题.

活动设计

环节1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①学生活动①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条直学生相互交流探究,教师提示4个

线相交”的实例,例如,用剪刀剪纸片角的位置关系是看角的顶点和其边之

时,我们可以把张开的剪刀抽象成两间关系.

条相交的直线.如图1,直线AB与CD

交于点

文档评论(0)

180****83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