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第1页
范文word文档
【-高中作文】[04典型考题]
【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
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
教学目标:《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
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等)。
教学设想: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
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
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概念解析】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
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
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
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
时。(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
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黑龙江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砂轮机的安全技术要求考试试卷.pdf
- 黄金百香果的作用和忌讳.pdf
- 鸡兔同笼30个典型题.pdf
-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心得体会七篇.pdf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pdf
-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pdf
- 高频电路实验Multisim版含答案.pdf
- 高速公路驻地及场站建设实施计划方案.pdf
- 高速公路劳务分包合同范本(3篇).pdf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指导.pdf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