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师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docx

关于幼师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关于幼师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

?

论文导读:运用面谈与网络会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例厌童症(Misopedia)的幼师专业的来访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在会谈及咨询的过程中,使用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及其他技术,帮助来访者摆脱了困扰。结合会谈及治疗的体会,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情结的各时期的心理背景或心理原因,并就此探讨了幼师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提出了相关解决预防措施。

关键词:厌童症,精神分析,心理健康,幼师教育

通过互联网相关调查发现,现代社会许多人存在着人际关系障碍,其中,厌童倾向者(一种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存在厌恶的人)亦不是少数。这种现实及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快速的增长趋势及问题的严重性给心理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提出了挑战,亦让世人反思。国内关于人际关系及幼儿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发现,通过个人经验而获得的认识在最幼小的学前儿童身上还不可能都达到理解清楚的,能用语言表达的水平。他们基本上不能分析和考虑自己以往的成绩。因此,他们关于自身潜力的观念主要依据从周围人们那里获得的信息[1]。而该研究中的案例的来访者作为一名幼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幼师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于是不容等闲视之。因为幼儿的心理是最有吸收力的[2]。在幼儿身上,同化机制占据优势,而顺化机制相对较弱[3]。在他们身上发现这种问题有其代表性和社会性。而当前的幼师及儿童的相关研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幼儿元认知就是其中的最热点领域之一[3]。对于厌童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或说还是停留在起始阶段。比如有厌女症、厌子女症[4]的提法。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很少见到,研究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一例厌童症进行了心理咨询的探索。免费论文。

一、案例心理分析及原因分析

案例:陈某,女,21岁,江苏某高校大学毕业生。其自入初中以来有如下表现:经常见到儿童或者提到儿童时有这种想法——儿童过分可恶,简直是不可理喻,积极躲开儿童,或遇到儿童,如果儿童去主动纠缠她,她也会很迅速地推开他们,自己的亲弟弟妹妹或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也不例外。此外自己也根本不希望自己将来生养孩子,在情绪困惑抑郁时曾有杀掉孩子的念头。在平时与人交往过程中,只要对方谈及小孩,她扭身就走,不顾忌场合等其他情况。经常对有儿童或者谈及儿童的人都非常反感,并还经常表现出因为我不喜欢小孩,于是与我交往的人都不能喜欢或谈及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想法,即使是父母触犯这条“潜在规则”也对父母实行“冷战”政策。

通过对来访者的情况的分析,结合以往有关儿童问题的研究课题和方法展开了对这例厌童症的心理咨询。首先采取面对面的交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剖析,然后随着障碍的缓解采取网络方式的面谈,以便能够彻底地挖掘出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导致这种行为或障碍的内在问题情节。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基础和方法,这里更多的是运用直接心理分析和自由精神分析的方法[5]。最终让来访者开口谈到有关的儿童问题并正视这类问题。来访者独自前来应诊,她自己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来访者已经有这种内在希望摆脱这种痛苦的动机或需要。这为迅速的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暗示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运用有关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只有在认知意识高度建立或者是萌发的情况下,我们的治疗进程才能事半功倍,也为我们能够在短短一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了保证。

在来访者的高度配合下,咨询员了解到来访者——小时家里有一个比其小三岁的妹妹,父母亲由于工作的缘故,从小把照看妹妹的任务交给了她(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很欣然地接受了。她整天与妹妹呆在一起,而妹妹又属于那种精力旺盛型的小女孩,一天到晚都很少睡觉,只知道玩,要她一个劲的陪她玩。而她毕竟不是小孩,她有她所追求的归属感和她的伙伴。她怨恨妹妹不睡觉,于是就想方设法让她妹妹睡觉,而妹妹天生调皮,哪里肯睡呀!他对父母亲免不了有一些恨意或者说是不理解吧。她呢,就这样一直陪着妹妹一天天长大。但妹妹并不能很快成熟起来,却越来越调皮,只要姐姐有一点不合她意,她就打骂姐姐。姐姐免不了要向父母亲诉苦,但是父母亲都会以“你是姐姐嘛,应该让着妹妹嘛!”“那有像你这样做姐姐的,你看人家姐姐多懂事,不用讲都让着妹妹。”“妹妹小嘛,难道你还是小孩子呀,还这样跟妹妹争,看你那里有点像个女孩,那里像个做姐姐的样!”……总是这样的斥责,虽然一开始她有一种成长感、成人感,但她终究只是一个小孩子,好玩的小孩子。这使她萌生被父母忽视的感觉,自己天生是为了妹妹的成长而来的。她产生了一丝的叛逆心理,希望妹妹大一点能理解她,可妹妹已经入读高中,还是在她每次回家,难得一见(一星期一次)时发生争吵或争执。于是就逐渐产生了一种“看不惯”儿童的感觉——厌恶儿童。

通过对其心理过程的分析和把握,了解到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同性

文档评论(0)

186****3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