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媒介融合研究--第1页
媒介融合研究
在全球化大规模媒体融合的形势之下,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直接加快了中国国内多
媒体融合的步伐。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就有一些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媒介融合的实例(比如网络与电视、
报纸与电视、手机与报纸等)出发,进行了媒介融合的思考,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是根据自己出访美国的经历,较早在中国内地提出并推介西方“融合
媒介”理论和实践的学者。她在文章中推介了近年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或“融合媒介”
做出的界定,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蔡雯指出,“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是目前传媒业全球性发展的前沿课题。传统大众
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她通过文
章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业务正在发
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
自蔡雯教授之后,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数都仍停留在讨论、
介绍西方的经验,以及强调媒介融合的重要性和对媒体、对记者的新要求等理论层面上,对
其概念内涵和指向并不清晰,导致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媒介发展的趋势做出一定的阐述和预
测,并没有对“媒介融合”做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释。但是,最近两年,随着传媒产业发展和
研究的深入,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最近两年在关于“媒介融合”的研
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宋昭勋针对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进行了溯源及内
涵分析。文章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的不同涵义,汉语翻译,最后对新闻
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
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convergencejournalist)。”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昝廷全在《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及组织创新趋势》
一文中,就媒介现有的四大产业――电信、互联网、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提出传
媒产业融合基本上要经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并指出,技术革新开发
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上述四大产业各自拥有的分立的信息传输平台逐渐走向统一,
信息接收终端也在形式与功能上实现了统一,并且各个产业的信息传输机制逐渐都能够实现
双向和单向并存的信息传输,在大容量信息内容需求的推动下,带宽的要求都逐渐由低向高
转变,从而各产业的技术、业务和市场范围出现了多方位的渗透、融合与交叉,产业间企业
由原来无竞争走向竞争,并在竞争中谋求各种各样的合作,以期在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
占有一席之地。也有学者认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
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郑瑜在《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
但有一个事实又不容争辩: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报纸将没有未来。报纸的未来必须建
媒介融合研究--第1页
媒介融合研究--第2页
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这就需要实现媒介融合。作者认为,媒介融
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新传播技术。对报纸而言,便是纸
质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上的深度开发与互动,重塑传统报纸的业务形态,实
现报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文章指出目前一些报纸把媒介融合简单理解为报纸的数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