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趋势、特征与结构化困境.docxVIP

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趋势、特征与结构化困境.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

趋势、特征与结构化困境

?

??

?

?

?

?

?

?

?

???

?

?

?

?

?

冯宏良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社会主义研究所,天津300387)

摘要: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具有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化困境:消极腐败效应所造成的政府权威性下降和政治信任匮乏,导致舆论引导缺乏相应的政治心理基础;利益分化效应所形成的社会不公平感的蔓延,使舆论引导缺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环境;市场化改革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冲击,严重削弱了舆论引导的文化价值基础;改革过程中长期累积的社会民生难题,使舆论引导缺乏民众的情感共鸣。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也决定了,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不仅需要适应信息传播革命的现实,创新工作思路并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更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体制制度之弊并走出结构化困境。

关键词:网络时代;舆论传播;舆论引导;结构化困境;深化改革

C912-63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6)01-0021-04网络时代的信息流动和舆论传播更为迅捷,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更加强烈,我国面临的舆论环境更为复杂,舆论引导的压力空前增大。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时代条件下舆论引导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而分析我国舆论引导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现实困境,对于增强我国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与舆论引导

舆论指的是民众基于固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对特定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所形成的共识性意见。舆论的主体是民众,作为舆论主体的民众指的是一定范围内达到一定比例的多数人,少数人的议论和舆论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舆论的客体是特定社会现象与问题,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社会现象和问题都是舆论的客体,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民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才构成为舆论的客体,且民众的关注不是短暂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舆论的本体是共识性意见,即民众基于自身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意志表达。这种共同的意志表达既体现为心理、精神、态度和情绪等隐性形态,也体现为语言表达、行为实践等显性形态。隐性的舆论容易为人忽略,但当心理、精神、态度和情绪层面的隐性舆论长期得不到有效疏导,舆论关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沉默的舆论就会爆发,民众会通过语言甚至行为实践的方式表达共同意志。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出现。

据学者研究,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人的舆论行为,原始社会人类共同生产生活,在缺乏公共管理机构的情况下,舆论有效协调集体生产生活,保证了原始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尤其在语言形成以后,舆论更是成为人类表达共同意志的重要方式。原始舆论传播有两种方向: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达到意愿一致的目的;二是在氏族首领和普通氏族成员之间的传播,为氏族首领的管理提供各种参考意见。后一种舆论传播是原始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1]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概念是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崛起而出现的。17世纪以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西方思想家先后论述了舆论的本质与作用,其中,卢梭对于舆论基本内涵的表述具有标志意义。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卢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联系起来使用,用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事务或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同时,卢梭把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两种表现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重大差别。在卢梭看来,“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公意”永远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人意志的总和。[2]35在卢梭的理论框架中,作为“公意”的舆论代表着公共意志,因而永远是公正的,不可摧毁的;而作为“众意”的舆论则是多变的,充满差异的,因而并非永远正确。但“公意”产生于“众意”之中,即“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2]133所剩下的总和。但“公意”如何从“众意”中产生,即如何实现个体意志的“正负相抵”,卢梭并没有解释清楚,从而凸显了其理论逻辑的内在紧张。

卢梭理论逻辑的内在紧张深刻反映了西方思想家对于舆论功能与作用的两种不同认识。一种认识路向是从马基雅维利、洛克、休谟、尼科、边沁、杰弗逊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的作用以充分肯定。有代表性的如洛克就主张:“开始组织并实际组成任何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会或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3]在这里,洛克实质上把公众舆论(大多数人的同意)视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另一种认识路向从霍布斯、黑格尔、汉米尔顿、麦迪逊到李普曼,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更多注意。[4]黑格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03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