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木薯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

?

李海张文康冉力通程昊

摘?要:通过反相乳液法制备木薯淀粉微球,考察交联剂用量、亲水性乳化剂用量、大豆油用量、淀粉质量分数和搅拌速度对亚甲基蓝(MB)吸附量的影響,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得到木薯淀粉微球最佳合成工艺:交联剂用量为4.8mL,亲水性乳化剂用量为0.615g,大豆油用量为100.0mL,淀粉质量分数为14%,搅拌速度为1000r/min;木薯淀粉微球表面粗糙且有小孔,成球性好.

关键词:木薯淀粉微球;亚甲基蓝;微球吸附量;亲水性乳化剂;制备工艺

:TS236.9???????????DOI:10.16375/j.cnki.cn45-1395/t.2021.03.018

0??引言

与人工高分子材料相比,木薯淀粉微球不但有着天然淀粉的性质,而且具有生物相容性[1-2],并且还可以控制它的理化性质,比如粒径大小[3].因它独特的功能可在废水处理、食品包装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应用[4-7].因此,木薯淀粉微球的研究成为了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Bj?rses等[8]以水解淀粉为原料,制备了可降解的淀粉微球;Fang等[9]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制备了交联阴离子淀粉微球,显示出良好的吸附性能.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以可溶性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原料,而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微球的研究报道甚少.近年来,邱广明等[10-11]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级微球,但是,制备时存在粒径和规格等问题.因此,研究木薯淀粉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的对木薯淀粉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只对亲油性乳化剂方面进行了研究,未发现有对亲水性乳化剂方面的研究.

本文通过反相乳液法制备木薯淀粉微球,考察了交联剂用量、亲水性乳化剂用量、大豆油用量、淀粉质量分数和搅拌速度对MB吸附量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亲水性乳化剂进行了研究.

1??实验部分

1.1??试剂

木薯淀粉,氢氧化钠(NaOH,AR),吐温80(AR),大豆油,环氧氯丙烷(C3H5ClO,AR),乙二醇((CH2OH)2,AR),三水合醋酸钠(C2H3NaO2·3H2O,AR),三氯化铁(FeCl3,AR),四氧化三铁(Fe3O4,AR),亚甲基蓝(MB).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木薯淀粉微球的制备

利用反相乳液法制备木薯淀粉微球:1)淀粉预处理:将一定量的木薯淀粉加入NaOH溶液中,搅拌至透明得淀粉糊.2)乳化阶段:将吐温80加入大豆油中,加热至40℃,缓慢加入淀粉溶液.3)交联阶段和后处理:呈稳定乳液时,加入C3H5ClO,反应6h,离心,除去油相,用乙酸乙酯(C4H8O2)洗涤.4)再用乙醇(C2H5OH)和丙酮(CH3COCH3)反复洗涤,在50℃下干燥.

1.3??磁性木薯淀粉微球的制备

将一定量的木薯淀粉加入NaOH溶液中,搅拌至透明得淀粉糊.将3.46gFeCl3溶于70.0mL(CH2OH)2中,加入7.66gC2H3NaO2·3H2O,搅拌30min,缓慢加入淀粉溶液.将其转入50mL反应釜中,在200℃下反应8h,用C2H5OH和去离子水洗涤6次,在50℃下干燥.交联阶段和后处理:呈稳定乳液时,将Fe3O4加入三口烧瓶中,再次呈稳定乳液时,加入C3H5ClO,反应6h,离心,除去油相,用C4H8O2洗涤,再用C2H5OH和CH3COCH3反复洗涤,在50℃下干燥.

1.4??吸附量计算

先配制0.1g/LMB标准溶液,将0.20g木薯淀粉微球加入20mLMB溶液中,超声2h,抽滤,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吸附量.

2??结果与讨论

2.1??MB标准曲线

把0.1g/LMB标准溶液稀释不同倍数,测定其在664nm处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得到方程:y=0.1488x+0.0481,R2=0.991(R为线性回归系数).

2.2??制备工艺对微球吸附量的影响

2.2.1??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吸附量的影响

图2为交联剂用量与微球吸附量的关系.由图2可知,随交联剂用量增加,微球吸附量呈上升趋势,当增加到4.0mL后速度减慢.这是由于交联反应中淀粉分子由带负电荷磷酸二酯键“架桥”连在一起形成磷酸二酯,而MB带正电荷,因此,它可与带负电荷颗粒发生强烈的相互吸引.但是,当交联剂用量大于4.0mL,因淀粉量一定,微球数量不再变化,微球吸附量上升速度减慢,但残留的交联剂会吸附MB,微球吸附量增大但并不显著,会浪费交联剂.因此,选择最佳交联剂用量为4.8mL,此时最大吸附量为9.0mg/g,随后,微球

文档评论(0)

135****08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