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未来媒体中的角色定位.docx

人工智能在未来媒体中的角色定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人工智能在未来媒体中的角色定位

?

??

?

?

?

?

?

?

?

???

?

?

?

?

?

王红梅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机器人记者已经悄然出现在媒体领域并且有迅速蔓延之势,传统的编辑和记者职业面临严峻挑战。新闻行业或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从产品的形态、业态以及生态都会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和编辑记者各自的优劣势,认为未来更理想的方式是,机器人作为辅助,和编辑记者们相互配合。前者可以通过速度优势发送消息,而后者负责深入解读和分析,为大众量身定做及时而丰富的精神产品。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体记者;挑战;协作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12-02

现代科技进入新闻传媒带来的影响之大是超出人们预料的。电脑的问世取代了纸和笔,记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台手提电脑可以走遍天下;电脑排版的问世替代了传统的铅字植字,让传统媒体的出版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本复杂精美的书刊短时间就可以搞定;电子稿的普及也使电报和传真发稿自动消失,文章编写和内容传输可以跨越空间瞬间完成而不必面对面沟通。

尤其到了新媒体极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否相信,我们已经极有可能消费了AI(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且毫不知情。为美联社提供机器写作的公司AutomatedInsights指出,其软件去年一共创作了10亿则报道,许多都没有人工干预,其专长就是“像一个人一样”写作。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无法分辨自动写作软件和记者撰写的某些报道之间的差异。

美联社是最早启用机器算法写作新闻的传统机构之一,来自美联社的战略经理FrancescoMarconi认为,人工智能赋予新闻机构创造无限内容的可能,并且可以根据读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需要和口味的内容,让每位用户真正享受到“私人定制”资讯。

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之内由机器人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未来90%新闻稿会由机器人撰写。

一、机器人记者的概念

“機器人记者”写稿的核心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即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可能最受市场关注的部分,借助优化算法,采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只要有格式,有信息,机器人就能够快速完成工作。截至目前,自动写作软件最擅长的领域要数金融和体育,因为这些领域的报道本来就是很“机械化”的。

据悉,来自法国的某专利算法系统已经生成了上百万本图书,其中有大概十分之一已经在网站上销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对于媒体记者和创作者来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机器人记者是在几分钟甚至数秒之内就完成了。

机器人记者的优势在于速度,质量也无疑能通过学习变得更好。比如,它可以学习一家媒体上千篇的文章,从而掌握其大致语言风格,甚至经常抖的“包袱”,且能快速成文。

单从减轻人类繁重的劳动强度和琐碎的日常工作量这个角度来看,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应用自动写作软件轻松生产出所需资讯这个维度来看,将极大地动摇以信息不对称[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获利的媒体产业,甚至需要重新定义编辑记者的概念。

二、机器人记者的发展方向

第一代机器人记者大概出现在本世纪初,是一个由人遥控的新闻报道机器,主要用于一些危险区域,如报道局部战争。它是机器人记者的雏形。第二代机器人记者则是计算机的一种“文本生成系统”,可理解为“机器人编辑”,它利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料库生产“解释性文本”,只是“信息的加工者”,自身还无法独立生产“第一手信息”。

但随着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发展和海量信息的出现,“机器人编辑”有望生产出现行记者工作模式下难以企及的质量和水平。

不久前,与美联社一样,汤森路透公司也在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撰写文章。其自主研发的写作机器在一次盲测中产出的内容,甚至比人工撰写的内容可读性更强。

如今,第三代机器人记者已经初见真容。2017年4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开发的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与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等多人进行了多轮对话。从外表神态来看,佳佳的面貌与人高度相似,有17种复合表情,就像一个真人记者出现在采访者面前那样。在一系列对话中,机器人记者使用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网络搜索、最优选择等多项技术,回答一个问题大概需要5秒钟。

佳佳当天总共进行了3场对话,从始至终不控制对话内容。这对机器人记者背后的团队来说,也是一场“失控”的对话。这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的采访活动,标志着内容生产新模式的诞生。

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拥有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怀疑精神等是机器人无法拥有的。但以色列荷兹利亚跨学科研究院院长NoamLemelshtrichL

文档评论(0)

150****5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