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就近城镇化问题探讨.docxVIP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就近城镇化问题探讨.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就近城镇化问题探讨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2-0070-04

城镇化作为当代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解决好中西部地区1亿人口的就近城镇化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传统异地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病”成为困扰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就近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路径选择,有异于传统异地城镇化,它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提升城市社会质量为中心,是农民最受益的一种城镇化形式。

一、社会质量:城镇化的一种研究范式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城镇化质量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表面上看,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3%。对传统异地城镇化模式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建国后前30年,城市的发展是国家主义主导的政治型城市化模式,以国家的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为中心;改革开放后,城市开始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一切以GDP至上。[1]两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迎合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现阶段逐渐凸显,给城市社会内在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在现有城镇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增进社会福利为最终目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社会质量理论是欧洲学者提出并受到高度关注的一种新社会理论。1997年欧盟阿姆斯特丹大会上签署的《欧洲社会质量宣言》标志着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其所思考的是在全球化压力下欧洲的未来走向问题。根据欧洲学者的定义,“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社会质量理论不仅从内部内容来说具有先进性,而且对外部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质量理论主张建立一种富有、信任、和谐、民主的社会,并把提升每个公民的福祉和潜能作为社会的目标,[4]这与我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相一致,二者有着共同的追求。

社会质量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研究范式的创新。一方面,在社会质量理论指导下,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对具体社会质量指标的衡量,进而为研究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新的导向;另一方面,社会质量理论把握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内涵所在。因此,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范式,是深化城镇化研究的现实选择。

二、异地城镇化社会质量之四维反思

社会质量理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条件性因素的解读,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衡量社会质量的高低:一是社会经济保障,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占有,揭示人们在社会保障和经济安全方面的情况;[5]二是社会凝聚,是以社会信任和整合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揭示的是基于共享的规范和价值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状况;[6]三是社会包容,指人们在生活中所能获得的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支持的可能性,可以通过社会排斥的状况来反映;[7]四是社会赋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扩展选择的范围,在社会关系中增强个人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自身需求。[8]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异地城镇化,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社会经济保障机能。异地城镇化是指农民通过跨区域空间转移,特别是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迁移流动,最终在流入地实现城镇化的一种模式。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村主要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20-39岁青年劳动力所占人口比重由33.76%下降到29.25%。[9]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没有青壮年男性的家庭达到26.48%。一方面,农村青壮年男、女的流失,导致劳动力不足,“加剧了农业的低效性,并对我国粮食生产及粮食供求安全带来不利影响”,[10]造成农村萧条和贫困。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给一些城市的就业、交通、生态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在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压力,引发“城市病”。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保障机能。

2.社会反向情绪削弱了城市社会凝聚力。社

文档评论(0)

181****48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