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微文化研究

现状、问题与展望

?

?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公益等以“微”为主体的新生事物的迅速传播,微文化应运而生。2010年,微文化首次成为年度热词被公众所熟知。2010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宋守信教授的论文《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是我国关于微文化研究的第一篇专业学术论文。随后的几年,微文化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各种相关研究如春笋般破土而出。2013年11月15日,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1月14日,微文化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评选)。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微文化”正日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梳理自2010年微文化成为年度热词以来这六年间微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微文化研究现状

为了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微文化的研究现状,我们以2010年—2015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以“微文化”作为篇名和关键词,在高级检索条件下分别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成果238篇。通过删除重复发表论文、会议报导、书评,排除与微文化研究不相关论文等人工处理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151篇,硕士论文5篇。因迄今为止未见学术界关于微文化研究的相关专著和博士论文,且考虑到硕士论文的成果部分已反映到期刊论文中,所以本文仅对151篇期刊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当前微文化研究的现状。

(一)微文化逐渐成为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热点

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年度分布基本可以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该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因此,本文对微文化研究论文的数量进行了年度分析,得到表1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微文化研究的期刊论文最早发表在2010年,仅有2篇,这标志着我国微文化研究开始起步。随后两年微文化现象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但研究数量还比较少,只有零星论文,平均每年不到5篇。2013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微文化研究开始升温,论文迅速增加到24篇,到2014年、2015年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分别出现了2篇和3篇硕士论文,而且期刊论文总量也由2010年的2篇猛增到2015年的73篇。这说明经过6年来的不断发展,微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和新闻学

经过对151篇论文所属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微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和新闻学三大学科领域(见表2)。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最早有学者关注这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并对其进行了较深入持久的研究,因此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达68篇,占整个研究的45%;其次是文化学领域,占198%;此外,新闻学领域也占较大比重,为165%。

(三)研究内容以概念、特征和影响研究为主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微文化研究近年来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结合对文献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将2010年—2015年六年间微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文化的概念内涵研究。厘清微文化的真正内涵,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学者们普遍认为,微文化的概念至今未有定论,还有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但即使如此,许多学者仍从自身对微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微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归纳起来共有三种。第一种是石裕东、邢起龙(2103)在《微文化内涵初探》一文中从文化的概念出发类比出微文化的概念,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微文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微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文化是指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而狭义的微文化指的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1]第二种是以游敏惠、袁晓凤(2013)为代表,认为微文化最早发端于微博,可从微博的角度界定微文化,微文化就是指因微博而衍生出来的一切以“微”为特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第三种是陈业林(2014)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界定微文化,认为微文化是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公共平台上共同创造、传递、分享和沟通信息而形成的传播文化。[3]此外

文档评论(0)

177****25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