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慎言不许.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班级管理,慎言“不许”

?

?

一日到朋友家去串门,朋友上小学的女儿正在做作业,恰好遇上一道难题,我就当了一回“家教”,不由地拉近了与小姑娘的“距离”,闲谈中就随口“打听”了他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朋友的女儿懊恼地告诉我,为了配合文明学校的验收,最近班上出台了“十大不准”。

“这十大不准有哪些内容呢?”我问。

“还不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不准乱涂乱画’、‘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纸屑’、‘不准大声喧哗’,真是烦死人了。”朋友的女儿不高兴地说。

“可这些事也是应该做到的呀。”我不解地说。

“这个也不准,那个也不许,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一群小动物。”

尽管小姑娘的言辞有些不太恰当,但我还是表现出大人应有的宽容,说:“这倒也是,这个也不准做,那个也不许干,的确是挺难受的。”

见找到了“知音”,朋友的女儿就没了先前的生分,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把更“深层次”的一些信息透露给了我,末了,还不忘提醒我保密。

“那这些禁令取得效果了吗?”我问。

“才不呢!”小姑娘大摇脑袋,“这些事反而更多了,老师天天发火,这星期我班已经被值勤人员扣了好多分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些捣蛋的男同学说:不许我们干,我们偏要干……其实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可就是不敢……”小姑娘如实地说。

“老师了解这些原因吗?”我追问道。

“不了解,训人还来不及呢!”小姑娘调皮地说。

我十分理解那位班主任老师的处境,学校迎接文明学校验收,那可是压倒性的政治任务,谁敢出差错?因此,老师也有压力。颁布这些“禁令”,并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发发火,也是可以理解的情绪表现,谁都遇上过这样的事。但学生们可不怎么想,对他们来说又少了一片自由的天空,才不乐意呢。

“老师,你们班上没有禁令吧?你们那里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小姑娘有些羡慕地问我。

我一听,有些尴尬,言不由衷地说:“喔……没有……”

正好,这时候小姑娘的妈妈过来了,叫她回房间休息去,无意中给我解了围。

回家到家里,我细细地回味着朋友女儿说的一些话。

说实在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许多班主任都使用着“不许”、“不准”、“不能”这类的“禁令”,我也一样。可是实际效果却是“屡禁不止”,为什么?与朋友女儿的一席话中,我感悟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目中“缺”人,看不到管理的对象——学生——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个体,由此造成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耗低效。

管理是什么?从儿童人性的层面上定义,它就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引导。所以,管理不是与孩子们对着干,不是让孩子们丧失飞翔的天性,不是让他们囿于高墙内四角的天空,管理应该激发孩子们飞翔的欲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民主平等的推崇、对生命本色的尊重”这些“人本”思想也日益地显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但是在管理过程中,或者说是在管理观念上,我们依然推崇的是“有令必止”的方式,依然保持着居高临下的管理态势,乐此不疲地用“不许、不准、不能”把孩子们的行为空间封个不透一口气,端端正正地把他们“圈养”起来。对此,我们还沾沾自喜,孰不知孩子们已经用言语与行动偷偷地反抗了,或许还有更为偏激的对抗呢。更为担忧的是,这样的“圈养”、这样的“反抗”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这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这种“圈养”式的管理,一边激发了对立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彼此不相信任,管理也就流于形式;一边又诱发了禁果效应,孩子们反而对被禁止的事物趋之若鹜,管理也就失去了实效。

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管理的观念,继续用“不许”去管理我们的儿童,那我们就越来越听不到他们纯真的声音,越来越看不到他们灿烂的笑容。为此,作为管理者应该把“管理=不许学生做什么”改写成“管理=允许学生做什么”。“许”与“不许”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想。“不许”没有协商、没有尊重,是对儿童生命本色的压制,使他们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天性;而“许”是对儿童童心的释放,是对儿童个性的培育,是一个研究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内化教育的过程。基于这种理解与认识,在管理中,我们应真正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个性,甚至容许他们犯一些这个年龄段才会犯的错误,创造一种儿童所需要的宽松、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这样,儿童才能身心和谐地发展。现在,走进一些学校的校园,你会欣喜地看到,以前满墙的“严禁”、“不准”都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脚步轻轻,我不扰他人”、“从我雪白的身上,看见了你美好的心灵”等温馨提示。虽然就是几个字的更改,但揭示出一种管理观念的更新,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启发着儿童,也告诫着教师:“儿童躯体内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而是主人,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主人。”

深思熟虑之后,第二天到学校,我就与班干部们商量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