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适应与超越: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适应与超越

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

?

?

[摘?要]?价值选择是大学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纷争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一是认识论和政治论之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形成了现实选择的复杂形态。历史警示大学在课程价值选择上要有所适应,有所保留,有所批判,有所超越。

[关键词]?大学课程?课程改革?价值?适应

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教改革的成败。这不仅是指大学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科学合理,更重要的是课程的价值选择和定位的问题,即大学课程具有什么价值?它怎么去实现这些价值?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既使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越来越事关重大,也使选择越来越困难。

一、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纷争

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是应一定的需要产生的,要实现一定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由课程来承载。对需要主体和客体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理论上的纷争主要有两条线索:

其一是“大学课程为谁而设”,存在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三种课程观。

(1)学科本位(discipline—based)课程观。认为课程为学科发展而设,它重视知识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的逻辑体系,追求学术的高标准和知识的卓越性,它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布鲁纳的“学术中心课程”是其典型代表。学科本位课程显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它碰到的难题:一是易于使课程知识偏、深、难,脱离社会现实需要,遭到社会和学生的批评;二是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单纯适应学科需要易使课程繁杂,分割严重,使学生陷于过于专业化的知识而无法获得对世界的完整印象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2)社会本位(society-based)课程观。强调课程为社会发展而设。它重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大学课程设计与社会现实需要紧密挂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因现实需要不同而对课程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等取舍不同,但它们都强调社会需要的完全满足和优先满足。其渊源可溯至柏拉图的《理想国》,典型如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学课程设计和美国的赠地学院课程设计等。社会本位课程从短期来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好的实用性。人们对它的质疑是:社会的各种需要都是合理的吗?社会能正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吗?社会的所有需要都必须让课程无条件地满足吗?经验表明,如果社会需要独霸课程领域,个性和知识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文革”时期大学开设工农兵课程而导致的教育质量大滑坡就是惨痛的教训。

??(3)个人本位(individual—based)课程观。坚持课程为学生发展而设。它强调大学课程主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核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包括学生谋职和成就的需要,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它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典型的有雅斯贝尔斯的“完人教育”课程、赫钦斯的名著课程等。他们坚持人在教育中的最高地位,对人性充满信心,其弊端是易从抽象的、理想的人性出发设计课程,使课程和人才脱离社会生活与社会需要。

???其二是大学课程据何而设,表现为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之争。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它强调大学以传授自由知识为核心,重视知识的研究和发现,并“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强调以知识的完善促进智性的涵养。普遍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即反对不从知识本身,仅从知识的实际益处来评价知识。提倡自由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名著课程,维护大学的“象牙塔”形象。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一直存在,当大学远离社会,就高深学问和所谓的纯理性来编织自己的“象牙塔”之梦时,它极易失去社会的政治经济支持。政治论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它能解决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强调大学“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强调大学课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效应,社区的需要是决定课程和学位这类学术要求的最后标准,维护大学的“服务站”形象。据此,科学课程、职业课程、专业课程一直占据着大学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问题在于,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主体需要的复杂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课程冗杂、变动频繁,想完全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要似乎只是神话。

在大学发展史中,课程价值取向的这两条线索既有自己独立的印迹,又相互交织相互纠缠;反映在实践中,既有“学术中心课程”这样极端的做法,但更多的是相互吸收,趋向融合。再加之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不同,所以,大学课程价值的现实选择就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二、大学课程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