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docx

改良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改良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

?

【摘要】目的:分析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将选择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科其中接收的50例行深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本院全年置管例数达80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30例,采取不同固定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经不同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呈现出不同固定效果,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形固定方法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临床效果

目前深静脉导管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运用,其留置的时间较长,并且具备操作简单便捷、疗效可靠有、并发症少以及经济实惠等优点,常常被用于静脉输液中[1],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应采取有效的导管固定方法。我科对50例输液患者展开了详细的分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并把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和治疗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本科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接收行深静脉置管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0例、观察组30例,患者年龄28-76之间,在对照组基础上做E形固定。50例行深静脉置管患者中,胃癌8例,肠癌10例,淋巴癌10例,肺癌8例,乳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对于本组研究均已经知情,比较其性别与年龄等基础情况,结果表明无差异,可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选取美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的PICC导进行输液,尺寸以4.0Fr为主,选择施乐辉3M公司10×12cm2透明贴膜为患者穿刺点的固定敷料。

对照组患者穿刺的部位以上肢贵要静脉为主,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PICC穿刺流程标准地进行,运用3M透明贴膜对穿刺点进行局部固定[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贴膜基础上,将HealthCare3M胶布剪成E形结构,并将E形胶布固定在深静脉管露出贴膜的地方。

1.3效果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均观察并记录其静脉局部的情况,然后评估静脉炎的发生率。借助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程度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如果患者穿刺点未出现红肿、疼痛,未见静脉条索状变化与硬结,视为0级。若患者穿刺点有红或者肿胀、疼痛,但未见静脉条索状变化,,触及未发现硬结,视为I级。如果患者穿刺点发生疼痛,出现红肿和条索状的静脉改变,但触及无硬结,科室为II级。若患者穿刺点有红肿、疼痛、静脉条索状变化,触及发现有硬结,则视为III级。(参照准确指南)

深静脉插管固定评价标准:1,无脱出:导管位置发生移动在0.5cm内。2有脱出:导管位置移动超过0.5cm[3]。

1.4数据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均采取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来表示,应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来表示,应用X2来进行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深静脉插管固定效果评价

3.讨论

对于行深静脉置患者而言,机械性、穿刺性的静脉炎属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出现这一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操作、导管型号以及血管粗细等相关。行深静脉置患者发生这一并发症后,穿刺部位会出现疼痛、红肿、硬结等,常多发于置管后的2d-7d,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患者的穿刺效果。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应采取有效的导管固定方法,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E形固定方法[4]。

值得注意的是,在置管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尤其在置管后的24h,可通过垫软枕形式来抬高置管上肢,以降低肿胀、出血等并发症。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日常活动指导,让患者尽量避免穿刺手臂过度屈肘或拉伸,并在身体允许时,鼓励患者定时松握拳头,进而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手臂肿胀状况。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静脉导管稳定性,减小因置管不当导致的导管滑脱、堵塞等各种并发症[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运用该固定方法后,患者发生机械性、穿刺性静脉炎的几率是10.0%,显著低于甲组的25.0%,并且观察组中发生的静脉炎程度均为II级,而甲组则以III级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中,导管无脱出为19例,有脱出为1例,阳性率为5.0%;观察组30例患者中,无脱出为24例,有脱出为6例,阳性率为20.0%,不难看出,E形固定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将E形固定方法应用在行深静脉置管患者中,能够获得较高的运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运用。

Reference:

[1]李彩云,柴长梅,翟晓敏,洪静芳.PICC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6,(20):67-69.

[2]南细林.

文档评论(0)

180****0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