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docxVIP

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2\*GB3②。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3\*GB3③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2\*GB3②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元方:陈纪,陈寔之子。=3\*GB3③伛:驼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诚A有欲治之B君能行其道C则夫子虽徒步D以朝E固F犹为之G,何必远辱H君之重贶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窃,暗地里,私自,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窃”词义相同。

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相同。

C.材料一中的“二三子”,诸位,你们;材料二中“三子”意为三位先生。

D.府君,指太守,与《孔雀东南飞》“府君得闻之”中“府君”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昭王要给孔子赠送华丽的安车,宰予当面拒绝,他认为孔子以治国修身为乐,崇尚义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不喜欢外观华丽之物。

B.子贡认为孔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而宰予在楚昭王面前只说了孔子的一些事实,没有说尽孔子的高美,对其说法不以为然。

C.客人引用《易》中“二人”句,意在说明属下与太守应该保持同心一致,进而批评元方不应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

D.元方因客言“何其谬也”而“故不相答”,客以“因伛为恭”为喻,说元方好比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腰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

(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14.设若孔子得知元方的答问,他会是怎样的态度?(3分)

10.C、E、G

解析:句子的意思是:果真有想治理天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上朝,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使您这厚重的赏赐在远方遭受辱没呢?

“诚”修饰“有”,而“有欲治之”是修饰“君”的,故“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其间不可断开。“徙步”是“(上)朝”的途经,故“徙步以朝”其间不可断开。“远辱”与“君之重贶”为动宾关系,“何必……乎”为完整问句,其间不可断开。

11.A解析:文中“窃”与“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窃”词义不同,文中“窃”是私下里、私自的意思,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词,而“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窃”是偷偷地、暗地里的意思。

12.C解析:D项,客引“二人”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子是同心的,一致的,从而说明元方答问的矛盾:既肯定太守是高明之君,又肯定被太守处罚的父亲是忠臣孝子。

13.(1)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以及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来判断,所以知道他会这样。

(2)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14.太守惩处了自己的父亲,仍然说太守是“高明之君”,父亲受了太守的惩处,仍然说父亲是“忠臣孝子”。元方秉持公心,不作浮夸之语,符合孔子“言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65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