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docxVIP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

?

?

摘要:运用情境故事考察246名青少年在犯过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以年龄、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为因素进行对数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重要影响,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上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组和14岁以上组之间,12岁组的情绪判断较为单一,归因上以道德定向为主,而14岁以上组出现了更多复杂情绪判断及移情定向归因。

关键词:

道德情绪;对数线性分析;青少年

1问题提出

道德发展既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包括道德情感的发展,对于道德心理的研究,不仅要重视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还应关注个体道德情感的研究。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德情绪判断(judgmentofmoralemotion)及其归因(attributionofmoralemotion)研究,即在不同道德情境中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境做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即对道德情绪判断做出归因,以此找出个体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1]。以往研究侧重于对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诸如道德情境、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等都对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影响[2-4]。

目前对于13岁以上个体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研究还较少,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对道德规则的内在理解越来越清晰,并逐渐与其他知识领域相协调并整合到更普遍的发展系统中,这种协调整合的道德发展过程不只局限于儿童期,而是进入到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5]。Krettenauer等的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在道德信念上的认知变化,其对自我道德情绪的归因和道德判断准确性之间的相关性增高[5,6];Murgatroyd等对比了青少年和童年后期的个体之间的道德情绪归因的反应差异,并未发现两个年龄组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没有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对比,未揭示这个发展阶段的年龄相关变化[7,8];Saelen等针对青少年个体在犯过情境中的内疚和惭愧情绪归因的研究发现,14岁和16岁青少年的道德情绪归因及对行为的预测受到主人公得失、受害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目击者数量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年长青少年作出更多诸如“内疚”这种复杂的道德情绪判断[9]。

作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处于不同发展时期[9](青少年早、中、晚期)的青少年道德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对于道德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研究关注的诸如意图与结果的匹配关系、犯过类别等因素对青少年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又存在着何种影响?这一发展阶段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相关变化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某市两所普通中学随机选取12岁、14岁和16岁三个年龄组被试,其中12岁组男生41人,女生41人(12.0±0.001岁)、14岁组男生32人,女生50人(14.37±0.489岁)、16岁组男生37人,女生45人(16.20±0.399岁),总计246名。

2.2工具与材料

以中学生日常生活与社会事件为内容编制两套道德情境故事材料,按犯过程度由低到高将犯过情境分为说谎、偷拿和身体伤害三种,按照主人公(情境中的道德行为者)意图与结果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好意图造成好结果、不良意图造成不良结果)和非匹配(好意图造成不良结果、不良意图造成好结果)[10]:

1)好意图造成好结果——主人公做出犯过行为的原因完全是为了受损者着想,做出犯过行为的结果是避免了受损者受到更大的损失;

2)不良意图造成不良结果——怀着不良意图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犯过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好意图造成不良结果——主人公好心却办了坏事,本来是为了他人利益着想,没想到最后却造成不良结果;

4)不良意图造成好结果——怀着不良意图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犯过行为,却未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形成两套材料共计24个故事。

2.3研究程序

2.3.1预测

随机选取42名中学生作为预测被试,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对所编制故事情境的代表性及被试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评定与检验。根据预测结果针对实验材料存在的问题对所编制的故事重新进行修订与删减,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预测被试不作为正式施测的被试)。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故事情境意图与结果匹配(匹配和非匹配)之间的差异显著(t(1,41)=10.63,P0.001),三种情境犯过类别(说谎、偷拿、身体伤害)之间差异显著(F(2,126)=6.396,P0.05),表明材料的意图与结果匹配关系、犯过类别两个维度的区分度良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方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