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
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
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
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
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
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
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
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
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
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
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
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
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
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
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
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
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
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
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
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
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
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
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
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
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
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
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
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
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
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
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
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
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
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含答案解析).pdf
- 重庆市万州二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云南省大理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