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pdfVIP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页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张家港凯宝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DMDAAC)是一种价格较低的阳离子型

聚季铵盐电解质,有着广泛的用途。作者对DMDAAC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

及应用做了概述,指出了影响其聚合的因素以及提高其性能的措施,并对其未来

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聚合方式,絮凝剂

作为一种水溶性阳离子聚合物,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均聚物

(PDMDAAC)及其共聚物具有正电荷密度高、水溶性好、分子量易于控制、高效无

毒、造价低廉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造纸、采矿、纺织印染、日

用化工以及水处理等领域〔1~15〕,成为当代化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国外自50年

代就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投入了大规模工业生产;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实现生产工业化,但其产品性能与应用范围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

此对国内外关于DMDAAC聚合物的研究做一综述。

1结构与性质

1.1结构

1951年,Butler和Ingley首先报导〔16〕了二烯丙基季铵盐用特丁基过氧化

氢引发得到的聚合物为水溶性的,而不是象他们预期的那种不溶的交联的树脂

(三烯丙基或四烯丙基季铵盐聚合往往形成该类物质)。1955年,Butler通过红

外光谱和加氢实验,指出二烯丙基胺类聚合物为六元环结构,它们是通过分子内

和分子间成环反应,从而增长为一线型环状聚合物〔17〕。到60年代早期,有些研

究者认为此类物质中也存在五元环结构,形成的五元环自由基不如六元环自由基

稳定,而且五元环比六元环有较高的能量,从而不是热力学稳定产物。随着核磁

共振在60年代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此结构应为五元环,反应过程受

动力学控制而非热力学控制〔18〕。W.Jaeger等〔19〕通过放射化学法测定残余双键,

发现水中自由基聚合的产物中含有0.1%~3%的双键,通过计算得到,环状聚合

和带一侧基双键的线型聚合的速率常数之比超过了100,所以PDMDAAC主要含有

吡咯环,而且发现其顺反异构体的比例为6∶1。此吡咯环在3、4位用—CH—CH—

22

连结,在线型链中也含有少量的侧基双键。DMDAAC共聚物则是单体以五元环的

形式与其它单体共聚而成。

1.2性质

PDMDAAC和P(DMDAAC/AM)为白色易吸水粉末,溶于水、甲醇和冰醋酸,不溶

于其它溶剂;商品一般为水溶液。呈中性,干燥后略黄。在室温下PDMDAAC水溶

液在pH=0.5~14范围内稳定,P(DMDAAC/AM)水溶液在碱性介质中发生部分水

解。均聚物和共聚物分子都带正电荷,水溶液和吸湿性固体粉末具有导电性,导

电机理为离子迁移导电〔1〕。

〔20〕

Huang和Reichert研究了PDMDAAC在不同温度段内的热失重情况。53.3~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页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页

130℃失重是因为失水;130~200℃间保持不变;200~310℃失重41.4%,是因

4

为热分解。在整个升温过程中

文档评论(0)

139****37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