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效果分析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中的作用价值,为后续临床护理提供方法参考。方法:60例中风患者于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按摩、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睡眠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3个月不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上肢功能以及下肢功能等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时间等睡眠质量考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康复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中医护理;睡眠质量;肢体康复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该疾病产生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关系密切[1]。中风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康复,许多患者甚至出现偏瘫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开展。随着临床治疗模式改变,护理在治疗中占据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中风患者康复进程为本次研究重点,具体如下。
?
资料来源及方法研究
1.1基础资料收集
我科室于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患者诊断符合《中风疾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患者,中途放弃康复治疗患者。按照收治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研究组男女比为17/13,年龄53-72岁,平均(61.5±4.8)岁,对照组男女比为16/14,年龄52-70岁,平均(60.0±2.3)岁,两组患者年龄范围,性别构成比等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具备组间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式一致,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按照医嘱给药、饮食护理等,研究组加入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足浴护理。足浴所用药方组成为甘草、柴胡、当归、广藿香、远志、枣仁、夜交藤、肉桂。以上药方使用清水煎煮,取汁100ml置于真空袋,置于冰箱保存。需要足浴时将100ml药液加温开水调和至3.0L,温度为40-50℃,患者双足置于足浴桶中,互相搓洗,浸泡时间为20min左右,每晚睡眠1次,连续使用15d。②功能训练。上肢及下肢关节做被动运动,先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协助患者患侧和健侧交替翻身;将床头抬高30°进行坐位训练,如果患者坚持时间>30min,第二天再将床头抬高10°,逐渐增加至90°;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进行平衡训练、站立训练以及步行训练。③穴位按摩。午睡后进行按摩,穴位为曲池、足三里、外关、太冲、阳陵泉、合谷、环跳等,每个穴位5min,使得患者出现肿胀、酸痛感觉。④情志护理。患病后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容易产生焦虑、绝望等心理。此时护士及时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适当例举经过积极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的病友资料,进一步提高治疗信心。叮嘱患者家属给予关心及关怀,使得患者感受家庭温暖。两组护理3个月后比较护理效果。
1.3观察项目
由经培训后的康复治疗师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应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上肢、下肢以及手指功能进行评价。
评价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分别观察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时间、以及睡眠时间。
护理满意度采取医院自制调查量表,与护理干预接受后发放量表,并当场回收,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80分为一般满意<8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分析
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S20.0中进行计算,t分析计算计量资料,X2分析计算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显著。
?
结果
2.1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比较[(X±S)分]
组别
Berg平衡量表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
手指功能
研究组
对照组
t值
P值
45.6±5.8
24.9±6.2
11.06
0.000
23.4±3.7
16.8±2.5
3.95
0.038
28.4±3.9
17.2±2.3
5.69
0.031
6.5±0.5
4.6±0.3
1.06
0.053
2.2睡眠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时间以及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X±S)min]
组别
入睡潜伏时间
夜间醒来时间
睡眠时间
研究组
对照组
t值
P值
13.0±3.2
21.5±7.6
4.65
0.042
16.0±4.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