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肺孢子丝菌病
英文名:pulmonarysporotrichosis缩写:
别名:
疾病代码:
ICD:B42.0?
概述:肺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schenskii)引起的肺部慢性真菌病,是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之一。
流行病学:1898年Schenck首先发现并报告此病,1990年Hektoen及Perkins最早给以命名。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其中在墨西哥,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皮下组织和深部真菌病。
我国于1916年由刁氏首次报道,现各省几乎均发现有本病,迄今报道已不下数百例,然而多数为皮肤型孢子丝菌病,肺内孢子丝菌病仍罕有报道。
申克孢子丝菌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腐生菌,散布于植物和土壤中,除皮肤为主要传入途径外,也可由口腔黏膜、消化道而引起感染,原发性肺孢子丝菌病主要由呼吸道吸入而致,此外,亦可由其他器官(皮肤、黏膜、骨骼等)病灶经淋巴管和血行播散而引起肺内感染。好发于任何年龄人群,男性多见。
病因:申克孢子丝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孢子丝菌属,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内为酵母型,温室培养为菌丝型。
发病机制:孢子丝菌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局部淋巴系统,引起肉芽肿性损害。肺内病变初期为段性分布的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浸润的炎症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类上皮细胞。随病程迁延,形成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导致结节性肺炎,典型病变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区为慢性化脓区,主要由中性多核白细胞所组成的小脓疡,并混有少数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周围有大量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围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检组织切片先以淀粉酶在37℃处理1h后作PAS染色,可见4~6μm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有时尚可见4~8μm长的雪茄烟形小体及星状小体。
临床表现:原发性肺孢子丝菌病有3种病变类型:①支气管肺炎型:起病急,似
2
急性细菌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适、疼痛等。有时局部可闻及湿性啰音。②慢性空洞型:多数由肺炎型病变迁延而致,肺内结节性病灶融合、软化、坏死,当坏死物破溃入支气管,局部即形成薄壁空洞。临床上病人主要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咳嗽、咳痰、间歇性胸闷、呼吸困难、发绀或呼吸衰竭,甚至死亡。③淋巴结肿大型:主要病变位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多数起病隐袭,于体检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肺门或纵隔阴影增大。部分病例可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病变,出现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发热和胸闷、气急等。
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多见于糖尿病、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除肺内病灶广泛严重外,常伴有皮肤、骨骼、肌肉以及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的侵犯,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严重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关节僵直、肌肉骨骼疼痛、黄疸、肾功能损害或全身衰竭。如不积极治疗多数于起病后短期内死亡。
并发症:并发呼吸衰竭。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
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或脑心浸液葡萄糖血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圆形或梭形孢子,有时出芽,革兰染色阳性。
3
③电镜检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小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形状,中心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内有线粒体,内质网和空泡。出芽方式为内分芽型,双相性移行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形成多个顶生分生孢子。
2.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皮内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现结节为阳性。
(2)血清学检查:血清沉淀素及凝集素阳性(滴度增高),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其他辅助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