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PAGE1
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古诗三首赏析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早年生活:李白五岁时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他隐居戴天大匡山,增长了不少见识。
远游经历:二十四岁,李白离开故乡,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游,先后到访成都、峨眉山等地。
政治生涯:唐玄宗时期,李白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担任翰林供奉,但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三年后弃官而去。
晚年生活: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后因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以返回。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通。
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太阳旁边。
【赏析】
诗歌背景与结构:
《望天门山》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此时的李白年轻且富有朝气,刚刚出蜀,对自然山水充满向往和热爱。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七绝的形式,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诗句解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的景象。这里的“中断”不仅指地理上的断裂,也暗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描述了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澎湃的场景。这里的“回”字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动态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描绘了两岸青山对峙而出的景象。这里的“出”字赋予了山以生命和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通过孤帆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在舟中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这里的“日边来”不仅指舟从远处驶来,也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艺术特色:
色彩鲜明:诗中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如“碧水”、“青山”、“白帆”等,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动静结合:诗中的景物既有静态的,如“天门”、“青山”,也有动态的,如“碧水”、“孤帆”,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境深远而广阔,既展现了天门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悟。
【名句点睛】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诗描绘了李白舟中远望天门山时所见到的壮观景象。前一句“两岸青山相对出”,通过使用“出”字,赋予了原本静态的山峰以动态之美,仿佛两岸的青山在江水的映衬下跃然而出,生动地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和险峻。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则以“日边来”三字,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叶孤舟从水天相接的地方乘风破浪而来,既表现了江面的辽阔,也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注释】
水光潋滟:形容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样子。
晴方好:晴天正显得美好。
山色空蒙:形容山岚迷蒙、云雾缭绕的样子。
亦奇:也很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适宜。这里用来形容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其独特的美。
【赏析】
全诗通过描写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了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三、四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 第八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docx
- 第二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docx
- 第二单元测试卷(三)-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 第二单元测试卷(四)-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 第二单元测试卷(五)-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 第二单元测试卷(五)-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 第二单元基础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 第六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