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清单)
【知识结构】
【考点清单】
知识点一认识科学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我们周围有许多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
(2)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3)科学的本质和作用
①科学的本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②科学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4)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
2、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1)科学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2)科学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
(3)科学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认识。
(4)科学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3、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2)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4、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提升了人
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
(1)基本单位:米,符号是:m。
(2)常用单位:千米(k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3)单位换算:
36912
①1km=1×10m=1×10mm=1×10μm=1×10nm
②1m=10dm=100cm=1000mm
③换算过程:数不变,单位换。如6m=6×100cm=600cm
2、测量长度的工具
我们常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卷尺、三角尺、直尺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认识刻度尺(会认):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首先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①量程:测量范围。
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决定了测量精确度。
(2)选择刻度尺(会选)
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选择量程和最小刻度合适的刻度尺。
(3)摆放刻度尺(会放)
①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线与被测物的一端对齐。
②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特别提醒: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应该选择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厚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
(4)刻度尺读数(会读)
①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②读数时,要数清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数据(会记):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含义特点
误差在正确操作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错误由于不遵守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造成的可以避免
(1)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2)有的长度测量会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首先要去除错误的测量值,再取剩余测量值的平均值。平均
值保留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的位数相同,如果除不尽则要四舍五入处理。
(3)如2.20厘米、2.21厘米、2.95厘米、2.20厘米、2.22厘米的处理步骤:
第一步去除错误数据:2.95厘米
第二步求和取平均值:(2.20厘米+2.21厘米+2.20厘米+2.22厘米)÷4=2.2075厘米
第三步四舍五入:2.2075厘米≈2.21厘米
(4)形变刻度尺与测量误差
尺子的变化测量结果例子
变长偏小夏天的钢制刻度尺、拉紧的皮尺
变短偏大冬天的钢制刻度尺、未拉紧的皮尺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1)生活中粗略的方法:比如用自己的指距估测课桌的长度和用自己的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2)累积法
测量步骤图示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测①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3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3课时)(分层作业)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3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4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4课时)(分层作业)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4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pdf
- 2.1 制作电子班牌课件 信息技术 第一册 课件 青岛版(2024).ppt
- 2.1 智能机器人课件 信息技术 第六册 课件 青岛版(2024).ppt
- 2.1.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1课时)大单元教学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ppt
- 2.1.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第2课时)大单元教学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ppt
文档评论(0)